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城东阿婆的“粗脚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5日00:00 东南早报

  早报记者黄艺芬杨慧娜张文实习记者陈梅香文/图

  核心提示

  文化瑰宝,妙趣横生。南音、北管、拍胸舞、梨园戏、木偶、高甲戏、花灯、惠女服饰,泉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让人兴奋不已。

  而除了这些老牌的文化遗产项目,泉州各地目前正在进行全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3月22日,我市首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结果出炉,共有近40个项目列入本次普查名录。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项目开始被不断挖掘亮相,涵盖面和影响范围相当广泛,不仅活跃在闽南地区,而且对东南亚、中国港澳台地区及世界各地闽南籍同胞、华侨、华裔人群都有着深深的影响。

  即日起,早报陆续推出专题,向读者展示精湛的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天清晨起来,坐到梳妆镜前,把头发梳理成束,环“镏金银髻塞”成型,用金(银)“簪”穿过“髻塞”,把梳好的头髻固定,再插上各种金(银)饰品及珠花。

  这可不是电视剧中古代女子的梳妆景象,这是城东社区67岁的陈阿婆每天早晨的必修课。她梳的发式,称为“粗脚头”。如今,走在浔美工业区的路上,偶尔还能见到和陈阿婆一样梳髻的同时代女性,但已少见她们插上金(银)饰品,而仅是简单梳个发髻,髻上有把金梳子。她们是这座城市一道独特的历史风景线。

  记忆中老少都这么打扮

  “从记事起,我天天都这么梳髻打扮。”陈阿婆摸了摸自己的头发笑着说,当年和她一起的姐妹,担心这些金(银)饰品被抢劫,都不敢戴上了。

  在陈阿婆的发髻上,有簪、钗、钹、插、梳、夹针、珠针、丁香(耳坠)、髻塞等饰件。这样的装扮属于平日生活劳动时的便妆,头饰约十来件。

  “如果是婚嫁喜庆、逢年过节等,就要梳理盛妆;而有时需进城或探亲赴宴等,则梳理浓妆,此妆介于盛妆和便妆之间(比便妆多插一些头饰、花饰)。”负责普查“粗脚头”项目的魏朝阳先生告诉记者,他从一位收藏者那里拍了一种盛妆的金银头饰,达77件之多,还不包括一些链子,重量约5公斤。自陈阿婆记事起,乡里所有人家的女性都要梳“粗脚头”,不管家境贫寒或者富裕,不论老少,这些金银饰品是必备的,只不过数量有多有少。

  据魏朝阳先生的普查资料显示,“粗脚头”盛行于泉州城的四郊,东至洛阳,南至青阳,西至丰州,北至双阳。到上世纪60年代左右,此种发式还在这个地区的相当部分乡村流行,但不同区域的头饰样式略有差别。

  陈阿婆告诉记者,如果她的奶奶还在世的话,已经有120多岁了。她说:“我母亲出生在清末民初年间。小时候,看到她们的头发有那么多妆饰,很漂亮,我很喜欢学。”陈阿婆梳髻的手艺在乡里很有名气,哪家姑娘或者媳妇要出远门探亲访友,都来找她帮忙。

  “结婚和没结婚的,发型、额前刘海和头饰都有区别。少女的发型是在额前从右向左拨一股头发,梳理成束,再与脑后的扎在一起梳髻。”陈阿婆记得,从前有个邻居抱着孙子在晒太阳。一个挑担的货郎路过,取笑她邻居“头上梳篦、怀里抱子”。在饰件中,少女使用的是白银髻子,婚后则使用镏金的。

  阿婆一辈子只剪过一次发

  “那还是在我结婚前,1958年‘大跃进’,1959年全国大炼钢铁,让所有人都把金银饰品如戒指、头饰等都交上去。”当时,陈阿婆从小留起的头发已经长及脚踝,剪发后改了装束。不过,后来陈阿婆又重新留起长发。

  1967年“破四旧”运动,乡里领导来劝陈阿婆带头剪发。“当时我是民兵积极分子,他们就一直来劝。我老公也跟着劝,还想趁我睡觉时偷偷把我头发剪了。我就跟他生气,告诉他要是敢偷偷剪了我的头发,就跟他翻脸。”在陈阿婆的“带领”下,乡里的女性没有人剪头发。这个具有特色的发式也就留了下来。

  现在,她的头发长及臀部,梳髻时有两匝半。

  “年纪大了,头发也掉了。我现在每天都要捡自己掉落的头发,捡了1000多根了,就梳成一束,接在头发上,梳起来发髻比较厚实,颜色也相同。”陈阿婆说,以前人们剪头发时,就把头发保存下来,扎成一束,如果头发短或者稀疏了,就可以接上去。

  不过,这种发型的梳妆打扮较费工费时,不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需要,因此,此种发型头饰已接近消失。

  “我女儿的发型就很现代,就是一头短发。她也不懂得我们的梳法,没学过。”

  而对陈阿婆来说,梳发髻已成了习惯。

  魏朝阳告诉记者,他打算跟区文体局商量,将收藏者手中的那套饰品买下来,找陈阿婆帮忙,将不同年龄的发式、便妆、浓妆、盛妆怎么梳,都拍摄下来,留做资料。

  丰泽区文体局洪月辉局长说,他们打算找到饰件样式后,寻找能够打制这些饰件的工匠,至少要有样品可以保留。

  市文化局社会文化科谢万智科长:作为一种独特的头饰,“粗脚头”是很吸引眼球的。

  在“粗脚头”上,除了鲜花外,还有各种制作精美的镀金梳子、金钗、银针、金簪等金银首饰,满头金铛铛。然而随着年代的变迁,时尚的标准不同了,现在的人们已经几乎不再以穿金戴银为时尚。

  当然,不迎合时尚的文化遗产,并不意味着要将它放弃。既然此前它能够不断地保存下来,作为民间文化的一种信息表现形式,就有它一定的意义,我们不会任它销声匿迹。对于这种文化信息,如果我们现阶段无法很好地解读展现,文化部门将给予“博物馆”式的保存,即把“粗脚头”用文字及图片记录下来,载入资料库,留给后代人继续研究,这也是一种保护。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