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数字解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5日01:55 光明网-光明日报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数字解读

  编者按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工程”)是一项重大的理论创新工程。中央决定实施工程,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客观需要。工程启动以来,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众多知名专家学者的辛勤努力下,各项工作开局良好,并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团结和凝聚了广大理论工作者,促进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潮正在形成,工程的主旋律作用正在体现。为了让广大读者更系统全面地了解工程的进展情况,在工程实施两周年之际,本报特推出专版,以数字形式解读工程概况。

  ●实施工程的“6大意义”是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必然要求。 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基础工程。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是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任务。 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 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举措。●实施工程的“3大机遇”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提供了极好契机。●实施工程的“3个根本目的”不断推动党的思想理论与时俱进。 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不断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形势,研究问题,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能力。●推进工程要做到的“4个结合”把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结合起来。 把多出成果与多出人才结合起来。 把发挥专家学者作用与动员全社会力量结合起来。 把深入研究与宣传普及结合起来。●新形势对工程提出的“4项要求”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要求加大工程研究力度,深化理论研究,完善理论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深入推进,要求必须深化工程研究,发挥理论指导的作用。 国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要求必须扩展工程研究,增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工程进入攻坚阶段,要求必须大力推进工程建设,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实施工程要造就的“3个一批”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拔尖人才的重点扶持,造就一批学贯中西、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 要加强对崭露头角的学术新秀的重点培养,造就一批各学科各专业的领军人物。 要加强对高校马克思主义专业人才的重点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素质、有志于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后备人才。●实施工程的“6项工作重点”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 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和研究工作。 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体系。 编写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理论教材。 编写充分反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新闻学和文学等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教材。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实施工程要始终坚持的“6个贯穿”要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穿于工程始终。 要把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贯穿于工程始终。 要把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贯穿于工程始终。 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贯穿于工程始终。 要把精品意识贯穿于工程始终。 要把加强领导贯穿于工程始终。●工程的“24个主要课题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编写课题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课题组。 科学社会主义教材编写课题组。 政治学教材编写课题组。 社会学教材编写课题组。 法学教材编写课题组。 史学教材编写课题组。 新闻学教材编写课题组。 文学教材编写课题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点著作译文的审核和修订课题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组。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建设特别是执政党建设的理论贡献研究课题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研究课题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研究课题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规律研究课题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历史地位研究课题组。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贡献研究课题组。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理论贡献研究课题组。 20世纪国外社会主义理论、思潮及流派评析课题组。 中共党史若干重大问题研究课题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编写课题组。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材编写课题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课题组。●工程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方面取得的“4方面进展”深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深入研究了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深入研究了中央审定的20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拓展了重大课题的研究范围。

  ●工程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基本观点研究方面取得的“2方面进展” 稳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新编译和审核工作。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本观点。

  ●工程在建设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方面取得的“4方面进展” 取得学科体系建设的新突破,明确提出逐步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一级学科的学科体系。基本完成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的提纲编写和审议工作。全面展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集中撰写工作。确定了教材体系建设的长远规划。

  ●工程在深入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方面取得的“3方面进展” 推出一批理论学习的辅助材料。编写出版通俗理论读物《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积极开展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正面引导。

  ●工程在了解中央精神、了解当前形势、了解国情、了解世界方面取得的“2方面进展” 举办高层报告会。开展专题调研和考察活动。

  ●工程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的“3方面进展” 加大对高校马克思主义教学科研骨干的培训力度。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着力培养优秀中青年学者。

  ●工程在加强组织协调和宣传、交流方面取得的“2方面进展” 加大新闻媒体对工程的宣传力度。加强工程的组织协调和各课题组之间的交流。●工程的“21项阶段性研究成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 关于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成果。 关于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的研究成果。 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研究成果。 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的研究成果。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研究成果。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的研究成果。 关于以人为本的研究成果。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成果。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成果。 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成果。 关于党的执政规律的研究成果。 关于党的先进性建设问题的研究成果。 关于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的研究成果。 关于当前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新特点的研究成果。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的研究成果。 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研究成果。 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和谐思想的研究成果。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公平思想的研究成果。 关于当今世界社会主义的研究成果。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论的研究成果。●当前实施工程的“4项主要任务”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 以推进学科体系建设和教材体系建设为重点。 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为基础。 以取得阶段性重大研究成果为目标。●2006年工程的“10项重点工作”加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 加强对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重大战略思想的研究。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 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工作。 组织好第一批9种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编写工作。 做好高校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编写和试用工作。 做好工程专家了解中央精神、了解当前形势、了解国情、了解世界的工作。 推进第二、三批约60种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教材编写和课题组组建工作。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 进一步扩大工程的社会影响。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数字解读

  理论先驱永为后人铭记

  位于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数字解读

  理论成果凝聚精神动力

  工程各课题组围绕有关重大问题深入开展系统研究,取得一批阶段性成果。《理论热点18题》、《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等系列通俗理论读物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受到广大干部群众好评。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数字解读

  理论学习武装一代新人

  四月十八日,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学生“红帆”理论学习社,正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交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