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宜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让公共财政阳光撒向农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5日02:37 大江网-江西日报

  春天的阳光是温暖的,催绿了宜春的山山水水,催活了宜春的果蔬作物,还有一缕缕特殊的“阳光”——公共财政的阳光,催生了宜春近400万农民的希望,催鼓了农民的钱袋子。

  宜春是我省的农业大市。在建设新农村进程中,宜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提出财力向农村倾斜,让公共财政阳光更大范围覆盖农村,惠及农民,造福农民。在

宜春,记者所到之处,不仅看到财政对“三农”支持的倾斜,更体会到了宜春广大农民感受公共财政阳光的喜悦。

  反哺——7000万元投入“三农”

  阳光明媚的夏日,走进万载县三兴镇闹坪村,只见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该村已建成宜春市第一个出口创汇蔬菜基地。该村的60多户农户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他们在家门口就当上了基地的农民工。村民李俊东欣喜地说:“要不是政府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这么好,我不可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

  宜春各级财政千方百计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多予少取放活”的财政支农政策给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2005年,市本级财政预算拿出43682万元资金,用于通公路,修水渠,改善基础设施。这还不包括落实粮食补贴资金15428.29万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80万元、退耕还林资金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1577万元,这些都是2001年以后陆续新增补贴农民的资金,仅这几项补贴,全市农业人口人均受益24.1元;减免农业税1.79亿元,人均减负47.1元。

  今年,宜春市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更大,市本级财政预算用于新农村建设资金将达到7498.9万元,比2005年增长113.6%。据悉,今年一季度投入到“三农”的资金已达5154.8万元,同比增长77.2%。

  倾力——让农民念得起书,看得起病

  今春开学,樟树市大桥街道钟娟同学因家境贫寒而面临辍学,学校教师及时将“两免一补”政策讲给她父母听,最终打消了家长想让钟娟辍学打工的想法。

  今年3月,丰城市隍城镇大屋村农民徐建辉因患白血病在北京住院,花光了全家的积蓄,回来后又碰上春耕备耕缺资金。正当全家人愁眉不展时,丰城市农医局和隍城镇农医所经过核实,为其报销了1.3万元医疗费。

  为改变农村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落后的状况,宜春市对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农村特困群众、城市低保户子女实行“两免一补”,今年春季支付“两免一补”资金808万元,惠及全市152449名中小学生。

  农村的贫困孩子念得起书了,贫困农民也逐渐看得起病了。截至目前,宜春市农村医疗保险参保农民有近159万人,参保率达40.6%以上。

  扶持——既要“输血”,更要“造血”

  日前,记者遇到从广东回家的高安市蓝坊镇坑上村农民梁建生,他满怀喜悦地对记者说:如今,他创办的公司生产的缝纫机配件畅销全国各地。想当初出门创业打工,要不是政府劳务市场的培训和牵线,他还在家种田。据悉,由蓝坊籍人办的同类企业在广东就达20余家。

  今年2月,经商务部批准,上高县被定为“全国外派劳务基地县”。与此同时,丰城市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第一批劳务输出示范县”称号,“宜春民工”的品牌形象在全国响当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在向农村“输血”的同时,更要“造血”。宜春市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民有70多万人,该市通过拨付财政补贴,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投入,全市每年培训农民都在10万人以上,去年全市投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460万元。

  如今,宜春市农民越来越多地享受到了公共财政温暖的阳光,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452元增加到2005年的3430.2元。

  况海家 本报记者赵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