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泾川少女”有望改写古人类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5日09:48 兰州晨报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将“泾川人”年代鉴定提上日程 专家赴泾川实地调研

  “泾川少女”有望改写古人类史

  1974年,平凉市泾川县景明乡的一位干部发现了一个人类头盖骨化石,后将其送到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后,专家初步断定其是3万-5万年前一个20岁左右的女性个体,在人类进化系统上属晚期智人,该化石被命名为“泾川人”。

  32年后,随着科技鉴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再一次将“泾川人”的年代鉴定提上研究日程,并派出有关专家专程赶赴泾川县进行实地调研,以便通过对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地层构造年代的分析,准确地断定“泾川人”的年代。

  泾川少女”返回故土

  32年前:无意发现

  1974年“五一”节前后,平凉市泾川县景明乡(原平凉地区泾川县景明公社)2万多人在该乡白家村东庄社牛角沟一带进行植树造林大会战时,被下放到景明乡劳动的泾川县畜牧兽医站干部刘玉林在通往牛角沟的半山腰上发现了几块人骨碎片,经过现场简单地拼合,发现这些破碎的骨头竟然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人类头盖骨。刘玉林将这些碎片带回办公室,用石膏将其粘合后保存起来。

  23年前:贾老定性

  虽说是个无意发现,但刘玉林总觉得这些碎片很像古人类头盖骨化石。1983年,当刘玉林通过搜集和查阅各种资料后,证实这些碎片确为古人类化石,他决定带着这些碎片前往北京。

  到京后,刘玉林找到了著名考古学家、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贾兰坡教授,贾老一眼断定这是一件古人类头盖骨化石,并吩咐有关人士开始对其研究。

  刘玉林送到北京的虽然是一个不完整的人类头盖骨,且出土时已裂成多块,但专家们根据对仅存的这些化石残片的研究,初步确定该头盖骨化石是一个距今3万-5万年的20岁左右的女性个体,它在人类进化系统上处于晚期智人的地位,它所显示的人种方面的特征与蒙古人种相符。该化石在考古界被命名为“泾川人”,亦称“泾川少女”。

  2006年:回归故里

  刘玉林回到了泾川,“泾川少女”却“住”进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住就是23年。

  2006年5月11日下午,泾川的天气虽然阴雨连绵,但县文化体育局会议室里却热闹非凡,因为泾川县在这里举行了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仪式———“泾川人”晚期智人头盖骨化石迎回仪式。当国际前史及原史科学协会常委兼执行委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慰文教授代表该所将“泾川少女”头盖骨化石交到刘玉林手中时,在热烈的掌声中,刘玉林的眼角湿润了。当天,“泾川少女”经由最初的发现者刘玉林之手被泾川县博物馆收藏,刘玉林也因此被泾川县授予“功侔泰斗”的匾牌和美誉。

  泾川县之所以举行这个特殊的“泾川人”迎回仪式,还有另一层重要的含义,就是为“泾川少女”实际年代的准确断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泾川少女”发现虽然已32年,有关专家也已初步断定该化石距今3万-5万年,但也有专家持不同意见,认为“泾川少女”极有可能是距今7万年左右或更早时期的古人类化石,如果后者的说法成立,“泾川少女”有望改写我国古人类发展的历史,也将改写世界古人类发展的历史,这在国际上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学术意义和历史意义。因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决定对“泾川少女”的实际年代进行重新鉴定,并派出黄慰文教授、刘武教授及研究生李海军联合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李盛华教授,于今年5月9日来泾川实地调研。发现人谈“泾川少女” “泾川少女”发现人刘玉林

  刘玉林,生于1940年,1959年考入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1963年毕业后分配到平凉市泾川县畜牧兽医站工作,1970年被下放到该县景明乡劳动。1980年调平凉市博物馆工作,后任馆长,2001年退休。

  2006年5月9日,和专家们一道,记者见到了这位幽默风趣的原平凉市博物馆馆长。刘老师将大家的见面称为“第一次握手”。

  有人说,“泾川人”晚期智人头盖骨化石是刘老师无意中发现的,但刘老师并不这样认为,他说他的发现包含着贾兰坡教授的嘱托。据刘老师回忆,1970年,他被下放到景明乡劳动期间,有一天,在白家村东庄社牛角沟沟口无意中发现了几块石头,其中一个是圆球状的,他觉得这些石头很像打制的石器,就拿回去放置到床下。1972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贾兰坡教授到甘肃考查时途经平凉,听说刘玉林手中有几件石器,便赶赴景明乡找到了他。当贾老看到几件石器后,断定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打制的石器。贾老到出土地实地考察后,嘱咐刘玉林对此地要多留心,并推测这里可能有古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化石。刘老师说,听了贾老的话,他开始对这一地带留意起来。

  说到“泾川少女”,刘老师显得格外兴奋。

  他说,1974年“五一”前后,当时景明乡在白家村一带植树造林,有一天下午收工后,他独自在牛角沟新植的林带里闲转时,在一个土堆上发现了一个类似石头的薄片,他拿起来看了看觉得像化石,随后又在土堆中找到了一些碎片。他简单地拼凑了一下,觉得很像人类头盖骨。

  刘老师说,当时,他虽然觉得这些碎片很像人类头盖骨化石,但不敢确定,因此将这些碎片粘合后放在办公室,自己开始搜集和查阅资料。这一放就是10年。1983年,他感到有十分把握后,才将其送到北京。抵京后,贾兰坡教授看到该化石,连说了3个“就是它”。最后,贾老安排人将化石重新粘合后,吩咐有关人员进行研究。

  “不敢想象!1984年化石鉴定报告出来后,竟真是3万-5万年前的晚期智人头盖骨化石,还是一个20岁左右的女性青年个体!”刘老师说没想到他在一个土堆里捡出了个几万前的“泾川少女”。

  刘老师说,在“泾川人”头盖骨化石出土地带,他还发现了早已经灭绝的披毛犀化石,这些说明泾川的地层里还蕴藏着更多更丰富的还未被发现的古人类颌骨生物的信息。

  本报记者宋维国郝冬白摄影报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