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世纪计算机教材的历史责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6日00:57 光明网-光明日报

  2006年是中国计算机事业启动50周年。1956年5月20日,“四项紧急措施”由科学规划委员会正式提交国务院审议,这个日子自然值得全民纪念(《发展计算技术、半导体技术、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学和远距离操纵技术的紧急措施方案》简称“四大紧急措施”)。

  然而,绝大多数人在面对电脑上网或是办公时,并不知道中国计算机的这段历史。重要原因之一,许多人说,上学时没有学到这个内容,老师没有讲过。

  5月9日,笔者到国家图书馆科技阅览室查询近年来的新教材,计算机和信息化分类书架上专业教材足有几千册。在半天时间里,依次抽取50册教材逐一查阅,所有图书都有“计算机发展”或“概述”章节,无一遗漏地叙述了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的诞生、发展、分类或未来前景,但仅有13种教材或多或少地提到“中国的计算机事业是在1956年开始建立的”、“1958年,中国的第一台计算机制造成功”,13种中仅6种将“我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单独当作一个小节,仅2种提到新中国的“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包含计算机发展内容,仅1种提到“规划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有一种书提供了一个多整页的“中国计算机大事记列表”。

  梁钜钒主编的《计算机文化基础》(2002年10月,科学出版社出版)使笔者眼前一亮,该书明确指出:1956年,中国以“四项紧急措施”发展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和自动化。是惟一提到“紧急措施”的教材。

  虽然在数以千计的教材中,50册教材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是也大体反映了教材的“历史分量”,应当引起教育部门、校长、教师和社会的重视。

  上述教材是“跨世纪教材”、“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改革”、“21世纪规划教材”等等的产物。当发展计算机和建设信息化社会作为举国共识时,计算机教材的提纲绝不能随意开列取舍,民族的光荣历史应是培育新一代青年的最好内容,是不能随意省略的。

  温故而知新,如果仅传授操作技能而不去理解历史过程,何谈想象力?更谈不上传承民族精神。50年前的“紧急措施”,正是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决策,体现了新中国在发展传统工业的同时,赶超新兴电子技术的决策和卓有成效的实际行动。

  中国计算机事业走过了辉煌的50年,才有了今天的应用规模和产业规模。从计算所何绍宗等人的回忆和中科院张久春、张柏春的论文《20世纪50年代中国计算技术的规划措施与苏联援助》中,可以看到我国在从1956年开始发展计算机的头一个10年中,成建制的计算机教育、研发、应用单位已经有几十家,科技人员达到2000人以上的规模。计算机不仅在“两弹一星”的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也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崭露头角,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内容。例如杨克昌主编的《计算机导论》中,列举了用中科院计算所新制造的104机,计算了1959年5月1日的“天气预报”的事例。由于早期的计算机项目多处于保密状态,计算机设备与应用又没有作为“工业遗产”看待,我国的计算机历史资料和样机大量散失。目前的状况是:研制的机型多,保存的样机少;单位大事记录多,参与人员的回忆少;立项的课题名称多,领导决策过程披露少;罗列的技术性能多,创新内容和价值分析少。在新的世纪,这些工作不仅要在教材编写中补充和反映,更应当作为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来看待。

  作为科学家可以远离鲜花和掌声,献身孤独的探索,然而社会不应该忽视他们的奉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