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幸福像花儿一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6日05:07 今日早报

  【开栏语】改革开放以来,义乌人民积极探索具有浙江特色和义乌特点的发展之路,坚持兴商建市,促进产业联动,注重城乡统筹,推进和谐发展,丰富文化底蕴,力求党政有为。义乌人民以创造性思维,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科学发展之路,积累了大量生动宝贵的经验。本报今起开出专栏《全面小康看义乌》,陆续推出“家庭篇”、“就业篇”等系列报道。

  □本报记者 王增军 刘伟/文 本报记者 胡元勇/摄

  幸福像花儿一样

  记者走进三个家庭体验义乌小康

  最普通的义乌人,是义乌小康最直接的体验者,也是义乌小康最直接的体现者。他们有的是在这块热土上土生土长,有的是慕名来到这块土地拼搏。

  在义乌采访的一个星期中,记者接触到了数以百计的义乌人,我们选取其中3个家庭的故事与读者共享。之所以选取这样3个家庭,是因为他们是最有代表性的:普通市民、农民以及“新义乌人”。

  和义乌一起起步,一起腾飞,千万个以自身经历见证了义乌“小康”的普通义乌市民,用他们的“个体小康”见证着义乌的“全面小康”。

  A普通市民

  金佑光:

  当生活成为一种享受

  36岁的金佑光已是第三次搬家了,住进义乌一个环境优雅的新小区。160多个平方米,就住夫妻俩。因生意一直太忙,12岁的儿子被全托到学校里。

  三次搬家重新选择郊区

  几天前,当我们联系上金佑光时,他执意要开车接我们去看看他的新家。

  “我们在义乌市区其实还有两套房子,但市区里做生意的人太多、太热闹。”一路上,金佑光这样解释住郊区的原因,“郊区安静又舒服,睡得特别踏实。”

  在金佑光看来,三次搬家代表了他创业的三个阶段。一开始为照顾生意,他从市郊搬到店铺附近,住进一个平房。后来手里攥了点钱,夫妻俩买了一套市区某豪华小区的房子。现在,对生活要求越来越高,又返回郊区。

  20分钟的车程后,我们走进金佑光的新家。宽敞明亮的客厅里,各种各样的家电应有尽有。

  “它其实都快成了一种摆设。”金佑光指着一台37寸的超薄彩电风趣地说,“现在每晚回家都挺晚的,要么在外面谈生意,要么在外休闲。一年里看电视的次数可能只有10次左右。”

  一有空闲就往健身馆里赶

  10多年前,金佑光和妻子金美利一起外出经商,后来又回到义乌发展。经营了两年茶馆生意后,选择投资纯净水。

  “我们的道人峰纯净水,已走进义乌所有宾馆酒家,很多政府会议都喝我们的水呢,现在已是义乌纯净水中的知名品牌。”说起事业,负责市场经营的金美利非常开心。

  而更让她自豪的是,12岁的儿子目前在义乌最好的实验中学读书,在书法和钢琴比赛中屡获大奖。“虽然读书的费用一年要几万元,但只要孩子有出息,我们就觉得值。”金美利说。

  富起来后,夫妻俩的生活也越来越丰富。旅游这些当然是常有的事,一有空闲,金佑光喜欢找朋友聊聊天打打牌,金美利就往健身馆里赶。

  手下的打工妹成了大老板

  作为地道的义乌市民,金佑光开玩笑说,这几年来,他是看着义乌变化的。“真是一年一个大变化,就连我们这些老义乌人,有时出去一段时间回来,连路也不认识了。”

  “像我们家,在义乌只能算是中等水平。”金佑光说,“义乌有钱的老板实在太多,街头的‘宝马’、‘奔驰’到处都是。”

  义乌市车管部门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到今年4月20日,义乌汽车拥有量达80660辆,平均每8人就拥有一辆汽车;义乌人均拥有汽车已与杭州、宁波持平。

  “另外,只要在义乌市场上有摊位的,至少是一个百万富翁,很多的都是千万以上资产。”金美利说,以前在她手下打工的义乌小姑娘,现在已是一个做巨额外贸生意的大老板。

  [采访手记]

  金佑光家,只不过是再普通不过的义乌家庭。我们在金佑光家看到了“家家有物业”的影子。义乌的普通人家基本都已经“有房有车”。

  再来对照一下“小康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0元,城镇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义乌很多家庭都已远远超过这个标准。

  骆明亮:租家饭馆舒坦过日子

  B土生土长的农民

  黝黑的皮肤,双手满是厚硬的老茧,放在哪里都是一个标准的农民形象。见到骆明亮,是在他家小饭馆门口。坐在藤椅上,他大老远就朝我们喊,“其实用不着采访我,义乌像我这样的人到处都是。”

  51岁的骆明亮,义乌清塘村人。年轻时,右腿落下残疾,走路不大利索。 “我没读过几年书,自小在田地里摸爬滚打。” 骆明亮乐呵呵地打开了话匣,“义乌小商品市场搞活了,也给了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农民一碗饭吃。”

  地道农民做起小买卖

  小学毕业后,因家里太穷,骆明亮和父母一起下田地,干农活。上世纪70年代末,村里很多年轻人外出做小买卖,骆明亮看在眼里,心里非常羡慕。可想到那条病腿,他只能叹气。

  23岁那年,骆明亮找父母谈话,把他心里所有想法说了出来。从那以后,骆明亮收拾好行囊,独自往返于义乌和江西南部之间,做起买卖。

  骆明亮卖的是小百货,货物全从义乌小商品市场里批发。 “那时,挤火车去江西,背上背两个包,手里提着两个大包。” 骆明亮说,“到江西后,在街头摆地摊。因义乌货便宜,生意也非常好。”

  当时,饿了,他就吃一碗三毛钱的青菜面;累了,就住两块钱一晚的小旅馆。每一个来回,骆明亮都要花上两个星期左右。不过,回家时,他总能带回两三百元钱。

  投资成了生活新方式

  对骆明亮来说,他这几年来都忙着投资经营。而这种意识,“就是在义乌这个大环境下培养出来的”。

  1990年,骆明亮返回老家结婚。可没多久,外出做生意的“瘾头”又开始“发作”。 1992年,听说江苏盐城第一个小商品市场开张,骆明亮花六千块钱跑到盐城,租了一个摊位。五年下来,六千块投资让骆明亮赚到了十多万块。

  1997年,骆明亮以3万元的价格转卖了摊位,又在河南安阳第一个小商品市场开张时,花一万块钱租了一个20多平方米的店面,并建了一个拖运部。“那时我雇了好几个工人来看店、跑货,日子轻松不少。”

  租个饭店舒坦过日子

  去年,家里亲人去世,骆明亮回老家。他也不打算外出经商了,准备在老家舒坦过日子。“这几年也赚了几十万块钱,够我过剩下的日子了。”骆明亮的想法很现实。他已在村里建起一幢四层小楼,还添置了一辆面包车和两辆摩托车。

  空闲时,骆明亮会找人去茶室里打牌聊天,或干脆去省外的旅游景点住几天。

  今年元旦,骆明亮又接手了义乌市区一家私人宾馆的小饭店,重新做起老板。前几天,他还把自己的一幢房子租给了一家公司做仓库,一年的租金也有四五万块。

  “现在的日子,就好比晚上那电视剧的名字——《幸福像花儿一样》。我当初从农村里出来,算是走对了了路子。”骆明亮说。

  [采访手记]

  骆明亮只是富起来的义乌农民代表。他身上折射出很多义乌农民致富发家一条相同的路:从“游击商贩”到市场业主,赚钱后再返乡,再投资第三产业。

  这些富起来的义乌农民,抓住义乌市场发展契机,依靠自己的经营头脑,往口袋里装满了钱。义乌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义乌市农业从业人口下降为30.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735元,人均住房面积为60平方米,“恩格尔系数”为32.2%。

  张明钢:有能力就有机会

  C新义乌人

  “新义乌人”都有这样一条恪守的信条:义乌机会多,只要能干、肯吃苦,就能过上好日子。湖北人张明钢也是这样认为的。我们在义乌汽车站遇见他时,他正好开着自己的小面包车来接几位刚从老家过来的老乡。

  “这几年义乌发展得确实非常快,赚钱机会比较多,在这找工作,一点都不难。”张明钢说。

  工资从五百升到两千

  9年前,22岁的张明钢来到义乌。10多天后,第一份工作找到了。去一个饰品厂试工3天,他被老板一眼就看中。“我以前没做过这些东西,但老板觉得我脑子灵活,身手很快。”

  张明钢的工资倒不高,也就每月500元钱左右。做了3年后,张明钢被提拔成小组长,工资逐渐涨到1200元钱。

  “那时觉得我能在义乌生存下去了。”张明钢回忆说,到义乌第四个年头,他去了另一家饰品公司应聘市场调研人员,主要负责收集市场上其他饰品的情况。

  因有过在饰品厂工作的经历,张明钢被公司留了下来。这一干就又是三个年头,月薪后来逐渐涨到2000元。

  开家小饭馆扎根义乌

  如今,张明钢在市区宗泽路附近开了个小饭店,因旁边有几个市场,生意不错。记者走进饭馆时,他的妻子王女士正招呼客人。

  “她也是湖北人,我在做市场调查时认识的。”张明钢说,“三年前结的婚。平时有点忙,儿子被送回老家了。”

  张明钢的卧室,就在店后面一个房间里。虽不大,但打理得井井有条。一张大床,一张沙发,电视机、影碟机、电脑等电器,当然更是少不了。

  张明钢说,现在除了各项开支,小饭馆每个月能赚三四千块,比他在公司里打工要好不少。“更关键的是,有了这个饭店,感觉我完全在义乌扎下了根。”张明钢说。

  “义乌是我的第二故乡”

  “当初之所以来义乌,主要听几个朋友说,义乌很富,接纳外来工的门槛也较底,”张明钢说,“义乌有很大的市场,也给了外地人很多谋生机会。”

  现在生活越来越稳定,张明钢也逐渐把生活“义乌”化。在当地结识了不少朋友,有空聚在一起喝喝酒,或去KTV唱唱歌。饭馆生意不好时,干脆关门几天,带老婆去杭州、绍兴走走,看看风景。

  今年,张明钢突然又有了个念头,再努力几年,和妻子一起多赚点钱,在义乌买个便宜点的房子。“外地人打工,最怕的就是没归属感。我觉得,可把这里当作另一个家。我们也和当地人一样,只要你有能力,就有机会。”张明钢说。

  [采访手记]

  在义乌,很多外来打工者经过努力做了老板,或开起大酒店。有关部门统计,义乌目前常住外来人口超过82万。

  目前,已有40多个地区与义乌建立劳务协作关系。义乌也正积极拓宽思路,为外来人员就业创造条件,同时制定一系列关于外来人员劳动保险、医疗保险、技能培训、子女上学、劳动保护等方面的保障措施。要小康,“以人为本”不是口号。

  【致读者】 如果你是义乌人,如果你有亲友住在义乌,如果你听过一些有关义乌人的创业、工作、生活的幸福片段,请你拨打我们的热线0571-85055555,或者通过QQ418019683与我们聊聊。被选中刊登的读者,可以得到一张价值50元的中国电信充值卡。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