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卖血式”脱贫拷问地方政府公共责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6日06:22 信息时报

  第一关注

  微 言

  由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政协等单位主办的“首届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日前闭幕(《第一财经日报》5月15日)。会上,有专家提出“卖血式”脱贫的概念,即

很多贫困地区都处于中西部的资源丰富性省份,但在其以工业化方式试图脱贫的过程中,地方必须承担一些项目所带来的污染环境的后果,使当地本就脆弱的生态更加脆弱。

  资料显示,截至目前中国贫困人口总数仅次于印度,排世界第二。“卖血式”脱贫的严峻现状,表明中国扶贫工作步入了攻坚阶段。近些年来,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某些地方开始为以前不成熟的脱贫思路付出代价,陷入了“收入水平低——牺牲自然生态环境——收入水平更低”的恶性循环怪圈。而且,应对环境风险及其他社会风险的能力有弱化趋势,让部分家庭和个人返贫的几率增大。

  问题的发生主要缘于两方面原因。一是无法避免的客观性因素,由于自然地理条件有限,借用资源没有着落。为能够尽快缓解当地百姓的脱贫压力,地方政府需要立竿见影的即时发展,纵使牺牲资源与环境的良性循环也在所不惜。而且,地方政府官员频繁易地为官的行政管理模式,部分地方官寻求政绩的冲动加剧了问题的惯性。另一原因是人为的主观性因素,囿于历史的局限和思维方式的陈旧,环保成本的概念缺失使得部分脱贫思路较少考虑到一些项目的可持续性,部分项目的论证和审核较为宽松,从而使本该避免的后果演变成现实。

  从国际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以上因素是后发国家普遍遇到的问题。不过,这不表明没有化解的思路,更不能成为相关方面推卸责任的托辞。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已经累积了相当丰富的智力资源与资本实力,探索新的扶贫思路和加大扶持力度,已经成为让贫困地区摆脱恶性循环噩梦的当务之急。除国家提出的东西部区域间帮扶、智力扶贫和创业型扶贫等模式外,还应该有更多的新思维。而且,需要为此铺就更通畅的配套路径。比如,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行之有效的,但城镇本身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特别是劳动力向大中城市转移的过程中,部分城市人为设置的准入屏障,阻碍了劳动力的流动意愿和流转速度。而且,从提高人力资源的价值入手,政府和企业联手大力推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教育,使我们的教育改革真正与社会发展配套。

  此外,必须考虑的是,政策实施的效率与抵达底层的力度。这是一个政策执行力的老问题,一些良策的缓慢进行强化了问题的严重性。在国务院扶贫办重点调查的100个贫困村中,迄今仍有36.4%的农村不同程度缺粮,贫困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当下中国粮食充裕且粮价不高的情况下,这是不应该发生的现实。从制度运行的程序安排上,可以考虑创办一些除政府财政参与之外还有其他社会资金介入的基金来保障最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充分体现制度安排的公益性。

  社会的和谐,需要发展中的平衡。贫困人口的巨量存在,折射出改变社会失衡的紧迫性,也折射出进一步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的公共责任。(作者系北京学者、博士生导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