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精神之旅 兴奋之旅 学习之旅--“沿着红军的足迹--穿行多彩贵州”活动综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6日07:44 贵州日报

  贵州是红军长征的主要战场。

  历史的年轮驶过70年,红军走远了,但留下的足迹却依然清晰可见。贵州高原上,接续和传承着当年播撒在崎岖山道上的一个个动人故事。

  为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省委宣传部组织省主要新闻媒体联合推出“沿着

红军的足迹———穿行多彩贵州”主题新闻宣传大型采访,从2005年12月18日起,在长达4个多月的时间里,先后有100多名记者、编辑、总编辑、台长深入一线采访报道,穿越全省9个市州地的40多个县市区。截至2006年4月底,共刊播稿件500余条(篇、幅),圆满完成了这次贵州新闻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跨越地域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大型集中采访活动。

  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对活动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这是宣传贵州、推介贵州的大手笔,对于贵州各族人民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进一步弘扬和发展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努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信心和决心,产生了巨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

  各地干部群众纷纷赞扬主题新闻宣传和慰问演出活动规模宏大、深入细致、有声有色,既缅怀历史,又立足现实,深入挖掘了贵州的红军文化和长征精神,意义重大。

  精神之旅

  美国人索尔兹伯里1985年充满激情地向全世界诉说了一个“属于全人类的伟大故事”。他说:“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沿着红军的足迹,穿行多彩贵州,无疑是一次催人奋进的精神之旅。

  青山依旧,斜阳依然。当踏上红军走过的山间小道时,那散落在山道上的一串串熠熠生辉的足迹,那珍藏在大山怀抱里的一处处遗迹,那一个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在黄平县黄飘乡,《贵州日报》记者访问了一位92岁高龄的老红军马崇德,他1932年参加红军,长征途中因重伤,留在黄平至今。当记者拿出一顶演出用的八角帽给老人看,他把帽子戴在头上。老伴找来一面镜子,他对着镜子足足照了10多分钟,还敬了一个军礼,眼里噙满了泪水。在台江县偏僻的巫脚交村,苗族汉子张堂开当年冒着危险将红军烈士遗体掩埋,并一直坚持给烈士扫墓。后来张堂开去世,儿孙们遵照老人的遗愿,年年上山祭奠先烈,这成了张家的传统。“十七烈士失记名,碧血沃野草青清”,在剑河县红军烈士纪念碑前,60多年来,每年清明节,当地的村民都会自发地给红军先烈上坟,以表达缅怀之情。

  辽宁省91岁高龄的老红军刘国保也饱含深情地踏上重走长征路的征程。路上,有人问他为什么?老人回答:“趁我还能动弹,我要去找找那些长征后离散的老战友,缅怀那些在长征中牺牲的首长和战友。”

  红军留下的故事感人至深,而重走长征路的队伍沿途受到的热烈欢迎,则让人感到各族群众心里对红军深深的眷念之情,每到一地,无论大人小孩都主动为记者作向导,带他们到红军走过的路、爬过的山、趟过的河;盛情邀请记者到家中吃饭、喝茶、歇脚。当年为红军带过路的谢运常的后代谢梦红老人,卧病在床已10多年,听说记者来采访,他支撑着爬起来,吃力地讲述了父亲当年给红军带路,为纪念红军把他的名字改为谢梦红的故事。他说得费力,记者听得心痛。从他艰难地吐出的每一个字中,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一个普通群众对人民军队的拥戴和怀念之情。此时此刻,重走长征路的贵州人民广播电台的“老记”们也留下热泪。

  “当年红军路,今朝人马欢;继承先烈志,改变穷山川。”这则标语的内容,正是红军长征沿途乡镇的党员干部的心声。许多党员干部耳闻目睹了重走长征路活动在群众中掀起的阵阵“红色浪潮”,深有感触地说,当年红军经过时,给群众带来了革命的火种,为穷苦老百姓点燃了希望之火,今天,沿着红军足迹,穿行多彩贵州,进一步弘扬长征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热爱贵州、建设贵州的巨大热情。

  兴奋之旅

  今天的现实和昨天的历史连接起来,红军当年气壮山河的长征精神,激励老区人民为建设家乡添砖加瓦的故事,同样可歌可泣。

  台江县革东寨是当年红军从剑河到台江的必经之地,如今是剑河新县城的所在。村支书叫吴花,是一个能干的苗家女。几年前,她就带着村里的女人们组建了苗家水鼓舞表演队,想发展乡村旅游。她说,县城要搬到家门口来的消息传来,大家高兴极了,因为政府要大力发展旅游的举措与她们当初的想法不谋而合。为了方便和外宾交流,村里一些有文化的妇女还学起了外语。

  在黎平县城关四小,清脆婉转的侗族大歌走进了课堂,100多名小学生为了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正努力学习乐理、民族器乐、少数民族歌曲、普通话及少数民族发展简史等课程。这些年,侗族大歌传遍祖国大江南北,唱到艺术之都巴黎,登上国际舞台的大雅之堂。这些生动而真实的变化,时时触动大家的兴奋点。

  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红军有三大敌人,其中一个是大自然。当年,红军只能在窄得仅能二人并行的羊肠小道上翻山越岭。如今,巍峨的娄山关脚下,遵崇高速公路如盘龙出山,南接贵新高速公路,西南出海大通道已告建成。在南来北往的游客眼里,自然界作为敌对面已不复存在。

  乌江作为贵州境内最大的河流,红军曾在这里抢渡,夺取遵义。如今,这里正在进行电站的梯级开发,原来红军搭建浮桥的江面上,耸立起了一座座大坝,洪家渡、构皮滩、思林等一座座电站的崛起,使乌江呈现出“高峡出平湖”的壮美风景。在构皮滩大坝浇筑现场,工人们自豪地告诉记者,大坝正以每两天升高1米的速度进行浇筑,建成后将高达232.5米,是我国在建水电站中坝高位居第三的混凝土双曲拱坝。

  遵义是见证红军长征的历史名城。无论是国酒茅台,还是赤水、乌江、娄山关、凤凰山、湄江山水和茶文化等遵义有名的景区景点,都印下了红军长征的足迹,都洒下了红军的鲜血,都见证过当年红军的金戈铁马,浴血奋战,都与红军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这些永不泯灭的红色印记给遵义系上了一条美丽的“红飘带”,引得游人纷至沓来。

  遵义市旅游局局长黄天舜介绍,遵义列入了国家重点培育的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的红色旅游资源有70多处。其中,国家级保护单位1个,省级保护单位9处。2005年,全市接待游客323万人次,同比增加54%,旅游总收入达15.1亿元,同比增加83%,红色旅游撑起了半边天。

  70年沧桑巨变,贵州旧貌换新颜。

  学习之旅

  挖掘鲜为人知的红军故事,再现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追思红军将士的壮丽风采。重走长征路,展现当年事,情动几代人,将红军长征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次生动学习。

  沿着红军的足迹,穿行多彩贵州,无疑是一次获益匪浅的学习之旅。

  贵州日报成立了4个报道小分队,刊发相关稿件130余篇(幅)。报道紧扣主题,既写红军传统,又颂今日巨变,反映了老区的现代风貌,展示了红色土地的变化。省电台为“沿着红军的足迹——穿行多彩贵州”栏目精心制作配乐版头,以鲜为人知的史实写故事新闻,以弘扬长征精神的建设成就些目击式新闻,播出专稿75条。省电视台前后有30多位记者组成四个报道小组,平均行程近一万余公里,《贵州新闻联播》与《百姓关注》同步连续播出稿件93条,时长近360分钟。当代贵州、贵州画报、贵州都市报、贵州商报、新报、贵阳日报、遵义日报等新闻单位,也采取专栏、专刊、专版等形式刊发了大量来自长征沿线的报道,全省形成了宣传长征精神的强大声势。

  追寻红军留下的足迹,是在触摸历史,也是在触摸今天。重走长征路的队伍一次又一次地体味到红军百折不挠、一往无前、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一次又一次地为黔中大地上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欣欣向荣的景象而欢欣鼓舞。这是我们从长征路上汲取勇气、力量和智慧的源泉。

  贵州日报4名年轻的女记者平时看上去弱不禁风,但是在采访活动中最冷的冬天,她们最偏远的地方争着去,最难走的路乐呵呵地走,在黄平县,她们掏出身上全部的700元钱捐献给一位老红军。当地宣传部的一位干部说,在她们的身上看到了重走长征路的新闻工作者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其中,27岁的张齐在“长征”途中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次走长征路,是我从事新闻工作以来最重要最珍贵的一次选择。这是一次关于人生价值的学习之旅。”她说:“这种经历让我学到了许多在书本上、甚至在实践中都难以找到的东西。”

  在新闻采访的同时,贵州省委宣传部还组织“多彩贵州”艺术团在黎平、瓮安、遵义、黔西、赤水、印江等重大会议、重大战役、重大事件纪念地,举行“沿着红军的足迹——歌唱多彩贵州”慰问演出,以饱满的激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把一台台精彩的节目奉献给老区人民,把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和深情厚谊带给老区人民,艺术团的演出受到了老区人民的厚爱和热烈欢迎。

  “沿着红军的足迹——穿行多彩贵州”主题新闻宣传大型采访得到了全省人民的广泛关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目前,贵州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各项宣传活动正在深入进行。

  作者:万群 王兵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