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城步苗族自治县副县长朱建华: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6日09:08 红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反映了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学习思考,结合我县实际,现就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谈几点看法。

  一、选准切入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1、坚持产业推进。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要求,着眼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以产业的大发展促进农民的大增收,以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目前我县农村已初步形成了奶业、竹木业、蔬菜业三大产业体系,给农民带来了很大实惠。新农村建设的支撑点就是产业建设,可以说,没有产业就没有新农村。从我县长安营村的发展现状看,全村800人,种植延季蔬菜536亩,发展奶牛394头,仅此两项,去年全村人平年纯收入达6000元。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就要对已选定的三大产业一抓到底。围绕三大产业着力在产业扩大、产业提质、产业增效上下功夫,努力实现品种创新、品质创优、品牌创响。奶业要突出发展一批奶牛养殖大户,建设一批奶牛小区,培育一批奶牛专业村,使奶牛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竹木业发展要重点抓好楠竹低改,提高产业效益;延季蔬菜种植要按照统一品种、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技术标准的“四统一”要求,大力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并着力抓好品种改良,打造城步蔬菜绿色品牌。同时要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当前要重点帮助亚华南山分公司打造“南山”驰名商标,出台优惠政策培育竹木加工“航母”企业;帮助十万古田生态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尽快建成投产,以龙头企业的大发展带动产业的大发展。

  2、坚持能人带动。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人,特别是能人。要以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契机,把经济能人用到村级领导岗位上,充分发挥农民党员、村支两委和经济能人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自发组织成行业协会,进一步发挥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可以说,用好一个经济能人能带动一村产业。近几年来,我县奶业、延季蔬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村经济能人带头组织的分类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丹口镇的下团、双龙、仙鹅等村的蔬菜产业快速发展,无不说明这一点。

  3、坚持知识牵引。要始终坚持“科技兴农”的发展要求,大力培养造成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知识型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素质。要突出提高农民的三项水平:一是劳动技能水平。结合扶贫就业培训,加大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力度,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结构,提高劳务经济水平。二是生产技术水平。整合农科教育资源,有计划有层次多形式地开展生产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先进实用的农业生产技术,从而提高整个农业生产效益。三是政策法制水平。引导农民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正确处理国家和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积极支持新农村各项建设顺利进行。

  4、坚持新风先导。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我县农村的发展现状看,要树立农村社会新风尚,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村容的整治,重点解决好农村环境的“脏、乱、差”问题。目前我县农村普遍存在垃圾乱堆、柴草乱放、污水乱倒的现象,解决卫生问题,不仅是解决环境问题,更是解决农民精神面貌问题。现在全国都在推广江西赣州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就是把“三清三改”做为启动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三清”即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三改”即改水、改厕、改路。“三清”基本上不需要什么钱,就可以达到目的,因而,我们可以从“三清”入手,爱卫工作部门要组织实施“村容整洁工程”,使新农村建设立竿见影,同时结合沼气建设,逐步实施“三改”,改变农村的卫生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方式,实现村容整洁。二是乡风的整治,重点破除迷信、散懒的社会风气。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让人民群众自觉、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二、强化保障,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

  1、加大资金投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建设要求大量资金,落后的基础条件严重制约着新农村建设,资金短缺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针对我县实际,要突破资金瓶颈,要做到“四个字”:一是“统”。在统筹规划现有财力的基础上,提高预算内“三农”投入比重,突出支农资金重点投向,捆绑使用水利、以工代赈、扶贫、移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统一协调运作,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整体效用和集聚效应。二是“吸”。通过财政贴息、税收优惠、以奖代补等方式,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各方面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逐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拓宽建设新农村的资金来源。三是“创”。引领农民自主创业,激发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加大科技兴农的推广普及力度,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的财力保障。四是“争”。把握省、市政府及上级部门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导向,主动分析形势,筹划筛选项目,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联系,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

  2、转变干部作风。由于受资金、技术、地理环境、传统陋习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县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如果我们广大干部没有扎实的工作作风,新农村建设必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我们要不断改进农村工作方式方法,在转变干部作风上有新进展。加大对乡村干部的培训,着力提高他们的政策理论水平、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本领和处理农村事务的能力。把转变干部作风落实到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疑点、难点上,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想方设法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要建立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健全完善乡镇干部驻村蹲点、进村入户、结对帮扶等一系列密切群众的制度和措施,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3、营造良好氛围。一个人处在优秀的群体中,这个人会更优秀,一个人处在文明的群体中,这个人会更文明。无论产业发展,还是乡风文明,乃至村容整治,都存在一个氛围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必须形成全社会共同建设的良好氛围。一是要突出宣传发动。充分发挥宣传媒体作用,大力开展多渠道、多形势的政策宣传,把党中央1号文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深入民心,做到全县上下思想上的高度统一。二是要突出加强领导。各级党政一把手都要亲自抓调查研究、宣传发动,把各级干部思想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要亲自抓政策制定、工作部署,集聚各方力量,落实政策举措;要亲自进村入户、抓点做样,探索加快建设的发展路子,让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先锋。三是要突出农民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让农民群众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自觉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同时,建立健全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新农村建设,共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三、把握原则,坚持新农村建设的正确导向

  1、规划先行原则。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坚持适度超前,因地制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搞好建设规划。一是产业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群众意愿和当地实际,大力实施“一方一业、一片一品”战略,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不断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帮助农民持续增收。二是基础设施规划。对农村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适度超前做好规划,为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三是村居建设规划。要按照适度集中原则,合理规划村民聚居点,彻底改变“有新房、无新貌,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四是生态保护规划。新农村建设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要以建设田园风光型新农村为目标,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突出抓好农村“净化、绿化、美化”工程,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2、注重实效原则。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一个“实”字,在于能否做到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可以说,从实际出发,谋求实效,是新农村建设一条最根本的原则。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立足实际,针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解决,千万不能变味地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大搞“负债工程”;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特别是要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人畜防疫、计生服务、社会保障等现实问题,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

  3、分步推进原则。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形态的表现形式,必须反映时代特征。衡量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不同的乡镇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条件、自然地理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建设的速度和目标也各不相同,所以各地的新农村建设在内容上、程度上、要求上也有所不同,应从自身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注重实效,不搞盲目攀化,避免新农村建设运动化。特别是由于农业、农村发展比较缓慢,加上农民收入水平较低,需要投资的地方很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步推进”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稿源:红网 作者:朱建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