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贫困村=状元村"隐喻了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6日09:34 东方网

  偏居黔西一隅的农场村是一个只有600多户居民的小村庄。从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这里已成功走出了500多名大学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村庄,多年来却始终挣扎在贫困的边缘——户均年收入不超过1000元,85%的农户还住在土坯垒就的茅草屋中,每年有一半以上的家庭会在青黄不接时断炊,近三分之一的人家时常断盐。状元村的光环与贫困村的阴影始终缠绕在一起,使这个不足三千人的山区小村在萧瑟之外,更平添了一分悲凉的色彩。(5月13日东方网)

  是什么让贫困村“状元”辈出?自然,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古老信念;然而,又是什么让“状元村”依旧贫困?也许,我们不得不归结为教育产业化带来的学费疯狂上涨与就业难题。在高等教育学费节节攀升的今天,农民在土地上辛勤劳作一年的收入恐怕尚不能满足一名城市大学生一个月的花销。而在大学生就业难和工资低的现状下,村中父老眼里的“状元”们不仅不再衣食无忧,还必须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煎熬。独善其身尚且不一定能做到,“反哺”家乡,恐怕更是力不从心了。

  然而,从更深层次考察,笔者认为,状元村的困境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我国农村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我国人多地少的状况得不到根本改变的条件下,相当一部分农民要想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生活状态,必须脱离土地,这也是绝大多数农民出于生存本能毕生追求的目标。“状元村”首富、第一位通过投资教育脱贫的赵世琪说过:“我们家所有孩子都成功离开土地了,我觉得自己的一辈子也够了。”正是这种心态的最好写照。然而,在中国目前城乡二元结构之下,农民脱离土地的渠道实在不多。在计划经济时代,农家子弟可以通过考大学、国家分配工作来跳出“农门”。即使在国家不包分配之后,只要大学毕业时能在城里谋得一份正式职业,依然可以成功脱离土地,获得城市户籍。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学费上涨早已超过贫困农户支付能力的背景下,贫困村中仍源源不断的涌现一批又一批“状元”,实际上正代表了绝大多数农民世世代代脱离土地的顽强努力。

  也许有人会对笔者的这番推理产生疑问,因为在他们看来,进城打工或是到乡镇企业就业,也是农民脱离土地的现实途径。然而,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在城乡二元结构之下,打工或是到乡镇企业就业,仅仅能暂时地在经济上脱离土地,一般说来无法获得体制内极为看重的户籍身份,更无法真正实现从乡村到城市的跨越。尤其是在医疗保险、失业救济等公共产品的享用权上,是否具有城市户籍身份,仍是重要的决定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不被打破,只要农家子弟除了升学之外,尚且缺乏在城市谋得一份正规职业的渠道,只要农民看不到依靠土地谋求幸福生活的希望,那么,在高等教育风险投资的崎岖道路上,仍然会挤满勉力前行的贫困家庭。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类似“状元村”这样的中国乡村的命运,一方面必须拓宽农民脱离土地的渠道。通过加强对农家子弟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对其中长期在城市工作、为城市发展做出了相当贡献者的身份认同,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继续使一部分农民转化为合格的产业工人(这也是工业化国家的必经道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加强农村社区的制度建设与经济建设,改善农民生活的制度环境,加强农村生产的技术支持,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使土地重新成为农民美好生活的希望所在。唯有如此,类似“状元村=贫困村”的尴尬局面才不会持续。


作者:宋元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