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为扩大就业提供政策扶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6日09:40 南方日报

  专家视点

  陈斯毅

  和谐社会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增加收入、消除贫困、改善生活质量来实现。所谓充分就业,包含就业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我国人口众多,目前正处于体制深刻转换、结构加快调整、社会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将面临劳动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集中表现为,劳动力供求情况发生了新的重要变化,城乡劳动适龄人口增长进入高峰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入加速期,体制转轨引发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处于矛盾凸显期。这种矛盾不仅表现为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总量性矛盾,导致就业不充分,而且还表现为劳动力整体素质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体制转轨期间下岗失业人员增多与新成长劳动力增多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增大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同时并存,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数量增大与本地居民就业的矛盾并存,上述矛盾与问题相互交织,错综复杂,使潜在的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导致劳动者就业不稳定,质量下降,权益不保障,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再就业问题,实现全社会比较充分的就业,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各级政府解决当前影响经济社会稳定问题的最有效切入点。去年底,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2002年国家确定的积极就业政策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充实,从财政、税收、金融、教育以及公共就业服务等方面,加大了促进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新出台的就业政策有四个新特点:

  着力促进经济发展,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

  国务院《通知》确立了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的指导思想,提出要努力实现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要求把深化改革、促进发展、调整结构与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在制定涉及全局的经济社会政策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要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因素考虑;在注重提高竞争力的同时,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等。另一方面,又紧紧围绕扩大就业问题,提出了从财政补贴、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中小企业,鼓励发展跨地区劳务协作和劳务输出,鼓励灵活就业以及引导和组织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有序流动就业等一系列扶持政策。通过着力促进经济发展,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

  市场调节就业与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

  新政策强调进一步贯彻落实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一方面,立足发挥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劳动者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鼓励企业自主招聘人员,同时要求各地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试点,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为劳动者就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公共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强调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将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继续把新增就业和控制失业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指标,把解决体制转轨遗留问题、促进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加强失业调控等作为各级政府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政府促进就业的主要职责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强劳动力市场和社区平台建设,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优先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就业等。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

  《通知》强调,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扩大就业必须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根本。两者都要以劳动力市场为纽带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以培训促进就业的新机制。文件提出要广泛发动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为城乡劳动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从培训对象来看,不再限于国企下岗失业人员,而是包括城乡所有劳动者;从形式上看,不再限于再就业培训,而是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以及远程培训和技能鉴定等;从政策上来看,包括确认定点培训机构、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对劳动者参加各类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给予补贴等。这些政策覆盖面广,含金量高,支持力度大,全部以技能就业、能力创业为主线,体现出以培训促就业的政策导向。这些新政策对促进就业的扶持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它不仅是有利于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也是促进充分就业、实现稳定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保证。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建立市场就业长效机制

  《通知》深入分析了当前的就业形势,认为今后几年,就业工作还处于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企业重组改制、关闭破产过程中安置职工的任务还很重,部分困难地区、困难企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些遗留问题,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要探索建立市场就业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劳动力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统筹做好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工作,引导他们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就业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促进自主就业和自主创业。

  作者系广东省劳动保障厅培训就业处处长、硕士生导师

  图:

  就业是民生之本。资料图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