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许多地方房价一涨再涨 我国房地产面临再调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6日10:13 新华网

  

许多地方房价一涨再涨我国房地产面临再调控

  许多地方房价一涨再涨,职能部门着手加强监管——

  进入5月,以稳定房价为目的的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已实施一年。去年的宏观调控在5月11日进入高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建设部等七部委《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

见》,后被媒体称为“七部委新政”。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房地产要面临新一轮的调控”的猜测顿时风生水起。

  ·房价上涨:购房者心理恐慌

  ·上涨主因:政商观点相左

  ·加强监管:职能部门发出调控信号

  ====中国各地不存在房源不足问题====

  最近一个时期,社会上流传着少数城市商品住房可售房源不足等消息,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中国建设部新闻发言人14日明确指出,这类消息不属实。

  ·

  ·

  随着房地产调控走向深入,许多城市纷纷出台了房地产行业新的调控和规范措施

  近日,许多城市纷纷出台了房地产行业新的调控和规范措施,不仅更具体也更有针对性,这标志着我国房地产调控正在走向深入。

  ·

  ·

  

许多地方房价一涨再涨我国房地产面临再调控

  ====房价持续上涨 二次调控风雨欲来====

  年初以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中心城市的楼市行情如初春天气,时阴时阳,骤冷骤热,间或突发沙暴,把消费者忽悠得心都悬到半空不知所措。这种极不正常的市场变化,预示着房地产行业历年积聚的矛盾和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

  ·

  ·

  在全国房地产价格新一轮上涨的当口儿,中央已经开始对热点城市的房地产基础情况进行摸底,其结果无疑将成为中央政府是否对房地产业展开二次调控的重要依据。

  截至日前,这项“摸底”工作仍在进行当中。对于此间甚为敏感的“空置率”检查,则已布置到地方建委、房管局系统。显然,中央政府做出是否对房地产行业“施以重拳调控”的决策,尚需时日。

  ·“空置率”成楼市健康指标

  ·“惜售”助推房价上涨

  “你我好像划拳般恋爱,每次都是猜。”2004年10月28日加息出其不意;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升值出其不意;2006年4月27日加息还是出其不意。人们对此次加息的理由众说纷纭,而央行的下一步也因此显得琵琶遮面,扑朔迷离。

  ·

  ·

  

许多地方房价一涨再涨我国房地产面临再调控

  ====政府将用行政手段调控楼市====

  

  日前,建设部住宅产业司司长沈建忠表示,当前宏观调控对房地产结构性矛盾的影响并不明显,对于部分热点城市将动用行政手段予以调节。作为住宅建设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这种表态很值得关注,或许意味着热点城市房地产调控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

  ·

  ·

  针对一些开发商取得预售许可证后,不按时进行房屋销售的行为,昨日,北京市建委房屋交易市场管理处处长沈洁表示,为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北京市建委近两日内将出台相关的规范予以限制。

  ·

  ·北

  ·

  根据建设部下发的通知规定,从今天起,上调各档次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18个百分点,即5年(含)以下贷款由现行年利率3.96%调整为4.14%;5年以上贷款由现行年利率4.41%调整为4.59%。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保持不变。

  ·

  ·

  ·

  

许多地方房价一涨再涨我国房地产面临再调控

  ====政府当施重典 圆百姓买房梦想 ====

  

   新华网友:房价问题,政府责任最重.因为,我们目前所实行的,根本不是市场调节,而是政府调控.得益的,却不是"政府",而是政府中的某部分人——与开发商结伙的人,瓜分的是国家的土地利益、老百姓的利益。

  新华网友:主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不作为,各地仍在追求GDP,若GDP降了,还升什么官。 中央了解和把握基层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导致制定出的政策相当畸形。

  新华网友:控制房价关键是要靠政府宏观调控:多把钱投向农村,缩小城乡差别,农村成为大多数人自由向往的地方,谁还愿意往城市挤呀!城市房价不就自然会下降!

  新华网友:既然是市场经济,政府就不应该和开发商、银行等在利益上纠缠得不清不白。有一年的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就明确提出政府的职责是市场服务者,而不是利益争夺者!

  新华网友:既然知道有这么多的房子没有卖出去,政府就该采取措施,不要迷信什么市场可以解决中国经济领域的一切问题,应该采取果断的措施打击投机的商人,保证房地产业将康的发展。

  频道精选

  来源:本网综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