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救助,应该以生命为唯一目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6日10:16 南方新闻网

  2006年5月15日,印度男子Vishal的骨灰被撒入了深圳盐田港附近的海域。此前,这个因意外丢失护照而身无分文的印度人,被深圳市民任寒无偿收留数月,从发病到生命的最后一天,任寒始终陪伴在Vishal的身边,直到最后为他的尸骨裹上白布(《南方都市报》5月15日报道)。

  在街边乞丐的乞讨箱里投入几个硬币、为身边陷入困境的朋友甚至陌生人捐出一笔

钱,也许对我们很多人来说并不困难。只是,当“救助”作为一个高频出现的词语正在造成现代人的“审美疲劳”时,面对一个生命垂危的异国陌生人,长达数月之久的无偿救助,我们从这种行为中所解读出的基于生命平等的救助观,其意义决不等同于那种面对弱势群体的怜悯,或群体事件里从众行为的同情心。因为从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来说,后两种救助行为的参与者,在潜意识里也许多多少少都还有几分不平等的“施舍感”。

  “施舍感”的背后是一种“优越感”,“优越感”又源自对生命的差异观,同为生命的我们,彼此不同。事实上,在我们的社会里,一直有着这种根深蒂固的功利的生命价值观。根据这种生命价值观,生命是可以被计算的,可以用生命以外的其他价值来衡量,而那些决定生命价值的价值不过是世俗的高下优劣智愚贤不肖。所以,一些人的生命比另一些人的更有价值,一些人的苦痛比另一些人的更值得关注,一些人的存在比另一些人的更加重要。在这种功利性的生命价值观下,生命的差别被强调放大,生命之外有了比生命本体更让世人关注的“标准”:身份、地位、财富等等。

  差异的生命观直接影响了“区别”对待的救助观。而今天,这种“区别对待”,已经不仅仅是医院对无钱病人的拒绝救治,还开始发展成为受到一些病态社会观念影响的非理性行为。前不久,深圳网友为了救助一岁七个月大的白血病儿童小程程,曾在天涯网论坛上发了一个救助的帖子,可相比较论坛中对其他求助者的热情回应,小程程的求助却一直乏人问津,原因竟是,因为身处经济发达的深圳,对小程程的救助应该让位于贫困山区的求助者。也许,贫困山区的求助者得到捐助的机会相对会少一些,但面对生命,除了生命本身,任何人为加诸的地域、年龄、性别等外在衡量标准都是对生命本质含义的误读。

  我们在全球一体化和地球村的时代发展进程中,看到了这个世界不同的语言、文字、习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诸多差异的日渐融合。只是,在强调由异到同的转变过程中,作为群体的人,却似乎一直忽视了,在种种差异之上,全人类乃至整个地球生物在“生命体”这一概念上的本质相同。

  在一片误读之中,深圳市民任寒“出于最基本的人性”的救助,让人们看到了救助这一行为最震撼人心的精神内核:因为生命本身的需要帮助而去帮助。正是这种褪去了一切功利性的面纱,单纯善良的救助,让我们在这个以“现实”、“效率”为关键词的城市中,有了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观、救助观的机会,也让我们在深深的震撼中知道,原来生命应该以这样一种质朴而真诚的方式去尊重。

  □王莹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