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民间思想者自觉介入公共事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6日10:16 南方新闻网

  一座城市有生机和活力,总是因为有一群有思想和活力的人物的存在。这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所在,也是一座城市的福祉。深圳这座城市和城市里就有这么一群

  人,并正在扮演这样的角色。尽管有愤青和理想化的一面,但他们非常务实,行动性明显要强一些,和这座城市性格非常相似。而城市本身的包容和活力,也成就了这样一群人,并正在创造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和机制。

  解读①

  不是杰出的作家,依然可以毫不费力地出版一本让人眼红的畅销书。

  5月13日下午,深圳书城2楼最显著的位置,堆放了当下最畅销的书,方便市民购买。一本被称为“民间版深圳蓝皮书”的《深圳选择突围》,也被摆放其中,成为了市民的抢手货。

  《深圳选择突围》是以“因特虎深圳报告”的名义推出的第2本书。书的内容故事性并不强,更多的像是一群知道分子,在对整个深圳城市的关注和思考后,将有关深圳一切的资料整合而成的对话集。但这一点都不影响它成为畅销书。就连1年多前因特虎推出的第一本书---《十字路口的深圳》,前不久还摆放在《深圳选择突围》旁边,一并成为畅销书。

  畅销书不仅让作者和背后的因特虎更为人所知,也折射出普通深圳人对这座城市的关注。而让读者兴奋的是畅销书的作者,本身也是生活在深圳的普通市民,一定程度上也成了他们的榜样和某种方向的可能。除畅销书的作者外,深圳已经有了一大批和他们有几乎相同脸谱的市民,他们或许出书,或经常在媒体上抛头露面,对深圳公共事务非常关注,并参与其中或者发表看法,有的甚至已经成为了全国知名的人物。

  一个人和一网站

  畅销书《深圳选择突围》的作者之一是一个叫老亨的人。老亨是谁?最近几年的媒体上经常看到这个人,畅销书的出版一度更让“老亨”这两个字变得名气大,反而使人忘了老亨的真实名字叫黄东和。

  1969年老亨出身于湖南永州的农民家庭,家中五姊妹两兄弟,艰苦的条件只允许家中的两个男孩子一人读大学。哥哥的高考失败,让老亨获得了通过上大学进入城市的机会。1991年,老亨所工作的烟草企业派他到深圳出差,他第一次感受到城市间的巨大差异,也第一次认识到一个如此年轻、如此具有活力的城市,于是产生了走出湖南的念头。他迈出这一步,仍然用了读书的方式。1994年,他考上厦门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研究生。1997年研究生毕业后他直奔深圳。

  “至今我仍然对深圳着迷不已,研究和关注深圳是我的业余爱好。”老亨说,因为喜欢深圳而选择来这里,并对深圳的公共事务感兴趣,在别人眼里成为了一个深圳问题主义者。后来他就考虑建立一个网站,希望搭建一个和志同道合热爱深圳并关心深圳公共事务的人探讨的平台,由此2001年4月,创立了个人网站“因特虎”因特虎网站。在网站开通后,还经常举办沙龙和一年一度的嘉年华,形成了如今这么大的规模,并以因特虎的名义,出版了两本书,每出一本都成了畅销书。

  老亨也理所当然成为了因特虎的第一个“虎友”。而据老亨保守统计,目前因特虎“虎友”至少已经有了5000人,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都很热爱深圳,并对深圳的公共事务表示关心,正如因特虎的定位所言——“一切和深圳有关”。

  2005年5月9日,深圳举办了一次高规格圆桌会议,对深圳特区建立25周年的历史与现状进行独到的梳理,并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效益深圳”如何落实,以及改革创新的突破口应选择在哪里进行认真的讨论。这次颇具影响力的会议的承办方,除了具有学术权威的综合开发研究院泛珠三角研究中心,大众熟知的媒体南方都市报,还有一个极具民间色彩的组织——因特虎深圳俱乐部。

  因特虎深圳俱乐部是在因特虎网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深圳市社科院院长乐正曾评价说,因特虎是所有深圳问题研究者的必读网站,这多少奠定了因特虎在深圳问题研究中的江湖地位。

  而除因特虎网站这一平台上会集了众多深圳公共事务的热心关注者外,深圳远远超出这5000余人,都表现出对深圳公共事务极大关心。这些人很明显成为了一群脸谱非常相似的人群。

  一群人和一座城市

  深圳高级中学科研处教师刘伟,在学校里他是教计算机课程。在学校里,他自称是一个“怪物”,因为他很大的兴趣都放在深圳公共事务的研究和探讨上,和其他老师相比显得有点另类,在学校老师眼里,他也是一个“怪物”。

  从去年四五月份开始,他经常会到银湖去参加一个银湖沙龙,这和他的本职工作内容相差十万八千里,因为沙龙讨论的问题基本和教学无关,而和深圳的公共事务问题却非常有关。

  刘伟所说的银湖沙龙,基本上就是一群对深圳问题的关注者会聚一起,对有关深圳的公共事务进行探讨和议论,有时每期也集中一个话题进行探讨。而在深圳,除因特虎和银湖沙龙外,还有特区根据地、雪线联盟、海归俱乐部以及南山区商会举办的“周三面对面”等相关的网站论坛或者沙龙,都几乎都对深圳公共事务有所了解并喜欢发表看法。

  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脸谱呢?

  “他们非常务实,行动性明显要强一些,和这座城市性格非常相似。”老亨说,尽管有愤青和理想化的一面,但他们要务实得多,包括他自己也不例外。他说,他建设因特虎网站,最初的动力就是兴趣所在,只是平常人做了一件平常事。“每年投个一两万元作为网络的架构和运转费用我可以接受,如果超出到10万、8万的,我肯定不玩了。”老亨说。

  媒体工作者、因特虎虎友张兴衍,出于媒体的职业习惯,从来深圳后不久,他就一直以旁观者身份,在关注这些人。他和老亨的观点一样,认为务实是这群人的一个最显著特征。这群人参与公共事务和关注深圳公共事务,多多少少夹杂了一些个人正当利益诉求因素所在,而显得非常务实,并且能很快以行动来表示而非停留在一般的沙龙讨论或仅停留在口头上。

  “很多人开始关注深圳公共事务,有的还成为了全国知名人物,大部分是从关注深圳的民生问题开始关注起来的,而且往往就和自己本身利益有关。”张兴衍说,最典型的就是很多都是从业主维权一步步走出来的。比如邹家健、吴海宁以及目前正在发起“不买房运动”的邹涛,基本上都是走这个路线,并被人所知。

  1990年来深圳的邹家健,8年后第一次在深圳开始置业,在福田区景洲大厦买下一套商品房,从此开始了自己戏剧性的人生经历,得到了“中国第一业主”的称呼。邹家健并没有停留在仅为自己小区维权的层面上,而是创下了中国以社区治理经验参与立法进程推动国家法治进步的第一人,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利益相关的界限而被中国人所尊敬。

  有媒体曾帮他统计过,在维权的长路中,他经历了一个业主所可能碰到的几乎所有困难,曾经创下了中国业主维权的7个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业主”。

  而2003年拉出海报参选南山区人大代表的吴海宁,他曾于1998年发起创建凯丽花园业主委员会并担任主任,奔走两年,于2001年促使南山区建设局为该业主委员会备案。期间为解决凯丽花园业主房产证问题,吴带领业主数次到区政府和市政府反映问题,立场激越,直至解决。此外,在2001年至2002年间,吴还为维护麻岭工业区44家企业的电话号码使用权作出贡献。

  拉海报“独立竞选”的第一人,当年并不是吴海宁,而是竞争罗湖区人大代表的肖幼美。但2003年,参加独立竞选的并不是吴海宁和肖幼美等零星人物,还有邹家健、与邹在一个选区的徐波,以及曾赴美国加州大学学习MPA的王亮等人。深圳这么多人站出来参选,远非从1987年当年始,湖北潜江人姚立法的零星情况。如果把深圳2003年那年的直选理解为偶然现象难免过于武断和粗暴。姚立法历时12年,先后四次独立参加人大代表竞选,屡遭嘲讽、挫折与打击,终于在1998年以“非正式候选人”身份高票击败正式候选人,当选潜江市人大代表。这些个别现象,促成了一向盛产经济新闻的深圳,那年出来了一个非常重大的政治新闻。如果当时不是正闹“非典”,相信这个新闻的标杆意义会影响更大和更深远。

  “不过如果完全以个人利益所需而参与深圳公共事务,不无夹杂点理想主义成分,也是不太客观的。”张兴衍说,这个群体的中坚力量基本是三四十岁,而且学历都相对较高,来深圳都已经有八九年甚至10年以上,经济上已经完全取得了独立。很多人当初都是因为喜欢深圳而选择过来,并至今保持对深圳的热爱,如今经济上完全独立让他们有时间和精力去参与公共事务。此外,他们也喜欢在媒体上抛头露面,并珍惜自己的名声。

  吴海宁就是一个典型。这位南京大学毕业的民营企业家,会非常自信地说,无论他走到哪个群体里,他都会很快鹤立鸡群,成为一个出色的组织者。正是由于这种出色的组织能力和爱好公益事业,他担任了多个职位,仅在递出的名片上就足足印有7个头衔。

  “我最在乎的头衔,还是中国深圳南山狮子会创会会长(这个头衔)。”吴海宁说,从1991年来深圳到现在,他认为创办发起南山狮子会是他人生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无论“创会会长”这个头衔永远属于他所带来的荣耀,还是狮子会本身的公益性,都让他很满足。早在大学期间,因为候选人都不知道是谁,也不见候选人和他们见面,19岁的身为班长的他,就带领过全班同学对候选人投过了弃权票,一时轰动全校。他说,自己一直非常关注深圳公共事务并参与其中,和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在推动公民社会和民主进步的理想有关。

  而老亨也表示,因特虎的“虎友”很多人都是刚来深圳之前,就已经喜欢上了深圳,几乎都是大学本科学历以上,不少还是海归。那些基本在经济上取得了独立,在深圳有10年左右时间的人,对深圳问题看得更透彻,也更为关心和热衷参与公共事务。

  新文化现象引发关注

  如果2003年“独立竞选”的人,只有肖幼美或者吴海宁等个别情况,以及目前的因特虎的影响和邹涛等人的出现,就无法回避这不只是一种偶然现象。相反,这群体的出现,正说明了出现的必然和有其存在的土壤,并成为一种在全国引起瞩目的新文化现象。

  由于这些人并不是传统的知识分子,有媒体把他们称为“知道分子”,而在老亨眼里这群人更像是市民英雄。也正是由于他们没有非常专业的知识结构,在对深圳的一些问题看法上,有时他们的观点会偏激甚至完全错误,但这并不影响这群人的真正存在,最重要的是对整个深圳民主文明发展进程所作出的贡献。

  正如老亨等人所言,深圳经济基础实力的存在和他们的经济独立,以及一大批从年轻时来深圳前就对深圳的热爱,为他们关心和参与深圳公共事务提供了最起码的经济基础和原始动力。

  张兴衍分析说,深圳高校和社科机构相对较少也有一定原因,对深圳公共事务、民主进程等的关注,本来应当由这些机构的知识分子来发出声音,但由于深圳相对缺少,给这些“知道分子”提供了发挥的舞台,他们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一点都不逊色于那些知识分子,更经常成为媒体报道的重点。

  而就在整个中国,知识分子也面临非常尴尬的局面。作为知识分子家园的大学,或有着比国有企业更加保守的机构设置。有人就批评目前的中国知识分子中的一部分要么对眼前的社会变革视而不见,用“世风日下”或“安于清静”来掩饰自己的智力贫乏,因为他们也不知道有什么价值观值得坚守;而另一部分,则兴致勃勃而又过分低级地投身社会变革,他们通过简单的嘲讽性语言,或是为对某种既存秩序进行辩护,以此证明自我的存在。

  教师刘伟就抱怨说,深圳可能很多地方都和内地有很大的不同,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改革试验场,但惟独教育机构显得非常保守,有的地方甚至还不如内地一些教育机构来得开放。他说,他对深圳事物最关心的就是体制改革,认为这是深圳能为整个中国摸索改革方向最有价值的一环,而在他眼里目前深圳改革最急迫的地方就是教育方面,因为“实在是过于保守”。

  同时,毫无疑问,一河之隔的香港,也正在无形当中对这群人产生重大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曾经的香港,不管是西方人,甚至是我们中国人自己,都对香港怀有深刻的偏见——这座城市的单一经济取向,实在不让人尊敬。“为何这里人人都有铜臭味?”据说那位偏见性十足的英国作家吉卜林曾在20世纪初时这样形容香港,将近一个世纪后,香港的经济奇迹已有目共睹。

  深圳20多年的发展,毫无疑问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深圳依然会给内地人浮躁、物欲横流的形象,这种过于偏见的观点,也可能让人忽略了深圳最近几年一些新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出现了这样一群人,这在全国其他地方是不存在的,而他们却正在影响着深圳的文明进程,形成一种新的文明现象。

  “深圳能活跃这样一群人,也折射出这座城市的包容。”张兴衍说,如果城市没有这个包容度,相信这些人的发挥舞台就不一定有这么大。同时,深圳的经济特区地位和改革先锋地位,让研究者提供了巨大的研究内容。

  深圳如何为改革提供样板

  整个中国,目前成为了世界公认的试验场。而深圳又在中国,同样扮演了这一角色,理应对中华文明和民主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和尝试。这群对深圳有点偏执狂式的热爱的人,更相信深圳有这个实力和机会。

  张兴衍甚至相信,中国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学术成果,很有可能就在深圳产生。而老亨也雄心勃勃地表示,未来3年内他一手创办的因特虎将进行巨大转型,重点将是研究经济问题,做“深商”研究,并发动企业自愿筹款发起“深商学会”,这个机构将类似英国的皇家学会,并朝这个方向发展。随后因特虎还将建立中华文明基因库,做类似整理四库全书等那样的整理工作。

  “别的地方在建立中华文明基因库方面,可能在专家、人才这方面的资源上丰富,但我相信深圳人的执行力和体制上的宽容,很多难做成的事情,在深圳却有尝试的可能。”老亨说,深圳建立文化基因库,可能做得不是最好,但一定是中国最有可能把计划书变为实践的地方。

  如果说2003年吴海宁参加直接竞选他认为自己有很大的偶然因素,那五年后的2008年他将是一定会去参选区人大代表,并将可能提前一两年就开始做准备。他说,2003年他参加竞选当时实际上还是有很大的偶然成分,按照他的梦想和计划是自己45岁时,才出来参与做这些事情,因为那时侯时代已经变化,应该更有这种机会和成功的可能。但现实和偶然提前10年把他推向这个舞台。能提前10年实现,虽然有偶然成分,但深圳发展得这么快和对他这样看起来像是异端的新生事物的接纳和宽容,说明还是有其提前10年的理由和基础,吴海宁这样理解说,他看到了深圳乃至中国未来的希望。

  “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卡尔·马克思曾经就说过。在传统的根基不再牢靠的深圳,人们必须培养一种新的心理机制与文化形态。深圳乃至中国,其实都将面临相同的时代难题,首先是她如何继续保持这份持续稳定的发展以及把财富的影响力转化为其他的影响力。

  中国毫无疑问成为了世界的梦工厂,经济发展必然会导致社会结构等出现变化,如何维持持续稳定的繁荣发展并将这种巨大的经济影响力在国际上转化成其他方面的影响力,成为了时代难题。正在崛起的中国会像美国一样吗?美国人用了40年时间,将积累的财富转化成新的军事、外交的影响力。

  具体到深圳在中国的这个试验场,就是如何为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提供样本和经验,张兴衍相信,在深圳这样的土壤里,理应出现更多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等,而这正或许是目前深圳所缺乏和所要做的。

  ■运动路线

  业主维权

  很多人关注深圳公共事务,并有的成为了全国知名人物,都是从业主维权一步步走出来的。比如邹家健、吴海宁以及目前正在发起“不买房运动”的邹涛,基本上都是走这个路线,并被人所知。

  1998年,邹家健第一次在深圳开始置业,便拉开戏剧性的维权历程,经历了一个业主所可能碰到的几乎所有困难,曾经创下了中国业主维权的7个第一,被称为“中国第一业主”。

  公共平台

  因特虎网站创建于2001年4月,创建者老亨热衷于关注和研究深圳公共事务,他想搭建一个和志同道合热爱深圳并关心深圳公共事务的人探讨的平台,就想到了建立这个网站。网站开通后,经常举办沙龙和一年一度的嘉年华,形成了如今大的规模,并以因特虎的名义,出版了两本书,每出一本都成了畅销书。如今,这个网站已成为一个所有深圳问题研究者的必读网站。

  类似的关注和研究深圳公共事务的平台还包括银湖沙龙,它基本上就是一群对深圳问题的爱好者会聚一起,对有关深圳的公共事务进行探讨和议论,有时每期也集中一个话题进行探讨。

  而在深圳,除因特虎和银湖沙龙外,还有特区根据地、雪线联盟、海归俱乐部以及南山区商会举办的“周三面对面”等相关的网站论坛或者沙龙,都几乎都对深圳公共事务有所了解并喜欢发表看法。

  “独立竞选”

  2003年,肖幼美拉海报竞选罗湖区人大代表,成为参加“独立竞选”第一人。同年,参加独立竞选还有吴海宁、邹家健以及与邹在一个选区的徐波、曾赴美国加州大学学习MPA的王亮等人。深圳“知道分子”们增积极探寻更为广阔的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

  圆桌会议

  2005年5月9日,深圳举办了一次高规格圆桌会议,对深圳特区建立25周年的历史与现状进行独到的梳理,并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效益深圳”如何落实,以及改革创新的突破口应选择在哪里进行认真的讨论。这次颇具影响力的会议的承办方,除了具有学术权威的综合开发研究院泛珠三角研究中心,大众熟知的媒体南方都市报,还有一个极具民间色彩的组织——因特虎深圳俱乐部。圆桌会议也令“知道分子”们关注和介入公共事务的形式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运动榜样

  老亨

  因为因特虎的成立和壮大,让他被深圳人所知,反而让人忘了他的真实姓名——黄东和。尽管他的因特虎只是算搭建了一个关注深圳、一切和深圳有关的交流平台,但其在深圳的作用和意义却更为深远。目前因特虎也出版了两本关注深圳公共事务的畅销书——《十字路口的深圳》和《深圳选择突围》。

  邹家健

  邹家健,1998年在深圳置业后即走上维权之路。邹家健并没有停留在仅为自己小区维权的层面上,而是创下了中国以社区治理经验参与立法进程推动国家法治进步的第一人,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利益相关的界限而受到尊敬。

  有媒体曾帮他统计过,在维权的长路中,他经历了一个业主所可能碰到的几乎所有困难,曾经创下了中国业主维权的7个第一,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业主”。

  吴海宁

  2003年拉出海报参选南山区人大代表的吴海宁,曾于1998年发起创建凯丽花园业主委员会并担任主任,奔走两年,于2001年促使南山区建设局为该业主委员会备案。期间为解决凯丽花园业主房产证问题,吴带领业主数次到区政府和市政府反映问题,立场激越,直至解决。此外,在2001年至2002年间,吴还为维护麻岭工业区44家企业的电话号码使用权作出贡献。

  专题统筹:本报记者李斌

  图片统筹:本报记者亚牛

  采写:本报记者刘荣

  摄影:本报记者孙涛

  图:

  今年4月,因特虎出版的第二本关注深圳公共事务的畅销书《深圳选择突围》。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