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说句“对不起”真这么难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6日18:00 光明网
刘继忠

  犯了错,该怎么办?打小老师就教导我们,要真诚地向对方说声“对不起”,对方要用“没关系”来回答。小学生很听老师的话,他们会这样做,如今的成年人却退化了,他们不敢、不愿、乃至不想再说“对不起”了。诸君若不信,请看这活生生的、真实的新闻报道。

  5月2日晚,在12届青歌大赛中,综合素质评委余秋雨在点评过程中读错了字,遭到

当场观众质疑和网友炮轰。4日晚,余秋雨回应说,“多大的事啊,要用炮轰?”(央视国际2006年5月5日)。你看,文化名人余秋雨对自己的文字错误,没有道歉吧。

  4月25日8时许,在吉林长春德惠市,一违章的姐更厉害,狂打两名交警40耳光,事后虽后悔不已,但从报道的文本来,该的姐没有向被打交警说声“对不起”(《新文化报》4月26日)。

  4月18日夜,哈尔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进行夜查,一违规“大奔”女子接受交警检查时,质问交警“你们算干啥的”(东北网,4月20日)。你看,违规开车,不仅不道歉,还质疑对方。

  若在列举下去,这个“不道歉”的明细单更长。这儿,还有一个最大的不道歉的例证,那就是官员们。中国每年发生了许多悲剧性事故,你听到了几次官员的道歉声,又有多少是真诚的?回到菜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中来,你听到几次成年人在说“对不起”?道歉成了稀有品,是国人的悲哀。

  这种种不道歉,用一句“素质低”是解释不通的。难道文化大家余秋雨素质低,难道那些手握权力的官员素质低,难道成年人还没有儿童有素质?种种质疑足以驳倒国民“素质低下”说。在我看来,出现错误不道歉,是因为传统国学中的劣根性在发挥作用。说的极端性,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缺少“对不起”这个文化基因,缺少让“对不起”、“没关系”等词语真正生根的文化土壤。

  这个“偏执”结论一定会遭到读者反对,他们会举出种种例子说,中国传统文化不缺“道歉”的因子。但是,这些“道歉”不是理性的道歉,而是情绪性反省。这就好像夫妻吵架,丈夫对太太说,你对我不好,太太把菜往桌上一扔,说:“我怎么对你不好,我对你不好,还做菜给你吃?”一样,虽有道歉,但其行为且携带者不友好的表示,这样的反省,还不如不反省。

  众所周知,传统中国是个高度集权的国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界限森严,每个人的命运不是掌握在他自己手里,而是管辖他的上司手里。在这种社会结构下,国人形成了揣摩对方心理、心胸狭隘、又极爱面子的深层心理,为此服务的儒家文化虽有“反省”一说,但却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扎根,成为国人的道德行为准则。在这种文化心理作用下,面子让道歉绝迹,既有有人突破了面子向真心道歉,也可能被曲解,误读为“形象工程”。近百年来,“封建中国”虽被扔进了历史,西方文化对传统中国冲击不少,我们也在屈辱中进步了许多,但是“封建文化”的余孽没有根除。“对不起”、“没关系”还没有进入国人的无意识之中,依然漂浮在空荡荡的形式主义里,以致目前不道歉之风依然盛行。

  近年来,国学复活且热度不断升温。这是好事,也是坏事。毕竟我们不能割断我们的根,况且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华,应该把这些精华复活。但是国学中也有许多糟粕,这些东西无形中还会左右国人的思维习惯、话语方式等,从而在文化上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复活国学时,还应在中国现代性的总体要求下改造国学。也就是,不能只让有形的唐装、汉服穿在现代人身上,更应该让无形的、稀少的“反省”复活,让“对不起,没关系”这对词组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的溶解剂。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