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走进“欧元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7日04:55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在名扬遐迩的歙县棠樾牌坊群附近,有一个仅千余人的小山村叫槐塘,这里有近一半村民在欧洲务工经商,每年光寄回来的欧元折合人民币就超过500万元,周边乡邻都誉之为“欧元村”。4月下旬的一天,记者慕名前往。

  槐塘村是典型的徽州古村落,传说北宋时有个叫槐山的学子,进京考中了状元,为了纪念,特意在村中一口水塘边种下一棵槐树。后来,村里形成了传统,家里有人科考得意

或者当上了大官就可种槐一棵,以示荣耀。历年积累,塘边槐树成林,绿荫笼罩,槐塘村因此而得名。整座村庄九条古街巷通向村中一口大古塘,形成“九龙戏珠”造型,古井、古树、古塔、古牌坊、古民居错落有致。

  沿着村中水泥路前行,参天古树的掩映下,徽派建筑民居中间夹着一幢幢醒目的欧式别墅,彰显着这里的富有和与众不同,而在村旁不起眼的地方,也可看到一些早已废弃的茅草房,似乎让人记起这里昔日的贫穷。

  陪同的县侨办同志告诉记者,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大量的温州移民来到槐塘,槐塘成了当地有名的“温州村”。当时的村民以种山芋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改革开放以后,徽商与浙商后人大融合的槐塘村民,秉承先辈吃苦创业的闯荡精神,开始闯荡欧洲,以挣得外汇为荣。

  村干部王家林介绍,村里最早去欧洲的是胡克毓,他在伯父的介绍下,自1979年就到荷兰创业,从打工帮厨起步,后辗转到法国从事服装和餐馆,获得了永久居留权。和先辈们一样,槐塘人只要有一人在外立足,就会带动全家及亲朋好友,在胡克毓的介绍下,到欧洲务工的胡姓村民有十多人,人人都在国外创下了产业。就这样帮亲带故,该村一半以上的青壮年都是在意大利、荷兰、法国、英国、德国和西班牙等西欧各国务工经商,大部分从事餐饮、服装、皮革业,不少人已在异乡定居,资产超百万欧元的“小老板”已近百人。

  志在千里之外,不忘生身故里,是槐塘村在欧洲奋斗的年轻人的共同品质。2002年,在国外创业的人纷纷捐款,在村子里建设了一所小学和一条水泥路,并为村民引来自来水。如今,槐塘村不少身在欧洲的年轻人不仅带回欧元,为家乡的老人盖起了别墅,还为他们办理了护照,好让老人们也有机会出国观光游览。还有些人将自己的子女送回国内,既为了让孩子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又可以让他们陪伴在年老的父母身边,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

  槐塘村人继承了古徽商的品格,在国外,他们一开始都是干别人不愿意干的活,制皮革、当厨师、刷盘子样样都有,在取得原始积累以后,又立即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再创业,这种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精神代代相传,以至于槐塘的许多孩子大多都办了护照,准备长大后出国闯荡。

  王家林告诉记者,这些天他都忙于与县里有关方面商洽,准备在村旁规划兴建一个“华侨新村”,一方面让在国外创业的村民把根留住,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他们回家乡投资兴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