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女博士不再是灭绝师太" 网络假新闻如此繁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7日08:39 新华网

  

女博士不再是灭绝师太

  重庆晚报:南开大学形象大使兰花

  5月9日,《重庆晚报》报道了一则名为《渝大女生成南大形象大使》的新闻,内容是一位名叫兰花的女博士生,“身高1.68米,是学校公认的美女;她学习成绩优异,现在是

南开大学的形象代言人”。

  记者特别在文中强调,采访了南开大学负责此次形象大使评选的老师:“学校的形象大使不是选美比赛,我们注重的是才貌双全”;“全校学生公开投票,经过一个多月的评选,兰花以1554票的绝对优势当选”。报道进而披露“女博士不再是灭绝师太”。

  这位记者还“访问”了兰花的好友,披露了兰花若干生动的细节:“大学时期的兰花,是学校男生心目中的白雪公主,得到很多男生的追求……那时的兰花喜欢的是有磁性嗓音的男生,要英俊高大,还要有琼瑶小说中男主人公般的浪漫”;男同学则透露自己的“女朋友把兰花的照片撕了,说是怕我看了乱想”;“很多男性网友得知26岁的兰花已经结婚,纷纷扼腕叹息……已结婚两年的兰花说,自己目前的婚姻非常幸福……两地分居,但是每个星期两人都会相聚”。

  5月9日开始各大网站纷纷转载。进行转载的综合性网站多得更难以计数……

  这天上午,兰花从网上读到这则报道,“被吓了一大跳”。“我怎么成了南开形象大使呢?我记得和记者反复强调过,我是网络文明推广大使,一共有3位大使,我只是其中之一。但这位记者写得好像只有我一人当选。而且竟然把我的家庭情况,包括我先生的名字和就读的学校、专业都公开了。这应该属于个人隐私啊”。

  就在兰花赶去向学校有关部门汇报情况时,这则新闻被转到南开BBS上。同时,经过更多网站以讹传讹,标题也变得越来越“醒目”、越来越“抢眼”:《靓丽女博士当选南开大学形象大使》、《女博士成南开大学形象大使已婚令男性皆叹息》、《美女博士成为南开大学形象大使竟遭众人嫉妒》……一位南开学生在博客中写道:(这些报道)简直把兰花描述成了妲己,一个人见人爱,浑身散发性感气息的天生尤物。而事实上,除了《重庆晚报》的电话采访,兰花并没有接受过任何媒体的采访。

  南开大学放着好好的学术不做,居然哗众取宠地搞起选美比赛?且看网友板砖:委婉一点儿的指出,“以前的南开大学是与周恩来、陈省身等名字联系在一起的,现在却要用一个美女来代表形象了,可悲”,尖锐一点儿的直言,“‘形象大使’是干什么的?拉赞助?搞学术腐败?进行政治与学术联姻的公关?大学有这样的‘创举’是大学的灾难;博士有这样的选择,是博士的掉价”。

  南开大学校方出面澄清,4月是南开大学网络文化月,学校举办了全国知名网站负责人论坛等一系列活动,旨在引导学生科学用网、绿色建网和文明上网。其中一项活动是由学生自发推选3位“网络文明推广大使”,大使的职责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网络文明的推广,走进社区参加公益活动。最终,一名男性硕士生夺冠,博士生兰花以较大的差距名列第二。学校强调,此类评选活动去年已举办过一次。

  南开大学指出《重庆晚报》的报道存在多处失实:对于兰花同学身高、所学专业等基本信息描述均有错误。负责大赛评选的老师,无人接受过记者采访,而对于兰花大学期间的描述更是纯属虚构。兰花的同学杨丽说,没有记者就那些问题采访过她。此次评选网上投票只有不到一周的时间,而该报道竟说有一个多月。兰花同学最终得票数排名第二,且票数为4129票,与该文所称相差甚远。

  5月9日,南开大学通过几家知名网络媒体发表声明,但没能阻止假新闻通过网络迅速传播、繁衍和蔓延。

  5月10日,这则新闻标题已成《南开形象大使已婚众多男性扼腕叹息》,只不过这次注明的出处不是《重庆晚报》而是《东南快报》。

  同一天,南开一位老师在网上输入“南开大学形象大使”的关键词,竟搜到上万个相关网页。他分析,“‘美女照’加‘女博士’加‘名牌大学’,这种具备各项炒作要素的‘成功’报道,自然会被媒体津津乐道”。

  这位老师还检索到,多家都市报转载了这篇图文并茂的报道。四川一家媒体用的标题是《泸州女博士生代言南开形象》。他苦笑道:“看起来,重庆和四川开始争起南开美女博士的产地了。”

  5月12日,一家网络媒体转载北京一家媒体刊登时评《大学不该以“美女博士”媚俗》。作者根据某都市报转载的假新闻,批评南开大学“把大学形象大使评选标准圈定在年轻貌美、多才多艺、温柔贤惠上,其实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女性,歪曲了大学固有的人文内涵及其外在形象……是媚俗。如同在一尊哲人石像上以红笔描眉,让人不舒服。”

  这则最早来自网络的时评,经传统媒体刊载后,又迅速被网络广泛转载,就连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的“中国精神文明网”也转载了该篇时评。一位传统媒体资深编辑由此慨言,此案当为网络年代“新闻”以讹传讹的一起经典案例:一则不负责任的猎奇报道,一经都市纸媒发端,再经网络层层发酵,一朵蘑菇瞬间就可能变成蘑菇云。

  兰花同学的生活目前就被这朵“蘑菇云”遮盖了:有人自称学校老师,往她家打骚扰电话;有人给她手机发骚扰短信,内容低俗不堪;不明真相的同学在校园BBS上批评她;多年不联系的老同学纷纷给她打电话,其中最远的来自美国。而互联网上那些恶俗、尖刻的评论,更让兰花和家人感到难堪。兰花抱怨说再不能安心学习了。“我本来参加的是网络文明大使评选,却遭遇了一场网络不文明的暴力。误信、误传、谩骂铺天盖地、劈头盖脸。这是多大的讽刺呀!”

  5月16日,《重庆晚报》给南开大学发去传真,承认“该报道出现部分事实不准确”,并向南开大学及兰花本人致歉,称已将该报道从《重庆晚报》网站上删除,将于5月17日刊登关于该报道的说明和更正。《重庆晚报》传真中指出,该报道没有任何针对南开大学的恶意,是出于对重庆籍学子的关心和对高校文化的关注而进行的报道。同时表示将对负有失误责任的采编人员按照报社有关管理规定进行批评教育。

  在南开大学BBS上,已经了解真相的学生对媒体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作为垂涎三尺的普通网民之一,我强烈要求《重庆晚报》采编人员豁出版面,不要放过兰花美女与丈夫相聚的每一处细节。”“现在的媒体普遍缺失责任感,记者职业水平低下,为什么转载前都不核实?”

  与此同时,“南开大学形象大使”事件,也成为上周末京城一些媒体工作者私人聚会上的热门话题。来自某新闻网站的编辑小董说,网站转载传统媒体的报道,错不在网站。根据《新闻记者》杂志多年评选年度10大假新闻的统计,绝大多数假新闻都是传统纸媒首发。

  一位在传统纸媒工作的记者也依据同一个专题的另一项数据反驳:这些假新闻100%经过网站转发过,并且绝大多数目前仍能在网上检索到。“网络传播的烈度和网络媒体互相转贴现象助长了假新闻的蔓延。有些假新闻本来出自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传统纸媒,一旦上网,各家网站互相转贴,之后再被其他传统纸媒体摘编,甚至连一些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传统纸媒,一不小心也会成为假新闻的托儿”。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最早就是记者在网上看到相关信息,未经核实加以报道,又被网络转载而迅速放大的典型案例。据统计,仅北京市的网站,每天就登载4万条左右的新闻信息,论坛帖文和新闻跟帖更新量多达70万条,页面总浏览量超过10亿页次,浏览者逾亿人次。小董说,身为网站编辑,每天面对点击率的压力和海量的信息,根本无暇、也无力判断新闻的真伪。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发表论文称,网络媒体的发展有矛盾的双重倾向:一方面,它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传统媒体并驾齐驱;另一方面,网络新闻中更多的充斥着“煽”(煽情)、“色”(色情)、“腥”(暴力)的低俗消息,也充斥着流言、谣言、小道消息和假新闻。前者将网络媒体日益推向主流化,而后者又似乎在顽固地拖住网络媒体的后腿,使之徘徊在边缘化的境地。与内容的边缘化相联系的另一种现象,是表现手段的边缘化,主要表现为,以刺激、煽情甚至是挑逗性的字眼,激发人们的点击欲望,这种手段在标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彭兰教授分析,带来这样一种内容与形式上的边缘化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网民需求的刺激。他们期待寻找到一些在传统媒体中看不到的新闻,低俗新闻正是这种需求中的一部分。网民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站对于新闻的选择与编排方式,而这些选择与编排又反过来刺激了网民的阅读欲望。

  在刚刚过去的4月,北京42家知名网站率先在全国推行网络新闻信息评议制度。其主要规则是,北京网络媒体协会的网站成员订立共同约定,由协会成立评议会,定期或不定期对网站成员网络新闻信息服务中的违约行为进行评议,褒优罚劣,对评议认定的损害网民和网络媒体公信力的行为给予批评、警告,进而要求道歉、同业谴责直至提请政府管理部门依法查处等处置。

  当过实习记者的兰花,最大的愿望曾是“成为一名资深记者,用深邃的眼光洞察社会,用笔记录世界”。经历过此次假新闻风波后,她对媒体新增了陌生的感觉。“在网络年代里,‘南开形象大使’这样的假新闻真能杜绝吗?”她困惑地反问,“但愿!”(记者 蒋韡薇/以上报道据中国青年报)

  

女博士不再是灭绝师太

  4月13日,“猫扑网”旗下《魔兽世界中国》主题论坛,一男子发帖称妻子沉迷《魔兽世界》,并在一次玩家聚会后与网名为铜须的男子发生一夜情。此帖随后出现在多家论坛,网友开始声讨铜须,有网友调查出铜须的姓名、手机号、照片等并公布在网上。此后,网友采用发帖,在游戏中集会、谩骂、“自杀”等方式声讨24岁在校生铜须,并有网友发布“江湖追杀令”,呼吁社会封杀铜须。

  谣言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通常是利用蔓延或扩散的作用,暗地在人际的互动间快速的传递,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匿名性与易于向公众传播等特性更是助长了谣言的传播与影响能力。本文从谣言传播的基础出发,将现有关于谣言研究的大量论著和网络传播的研究成果整合起来,运用信息管理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方法来研究这一命题,针对网络谣言的特性,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进行探讨,并进而总结了网络谣言的控制与解决方法。

  2005年3月28日,成都某报报道了一则新闻:乐山市一位22岁的漂亮女大学生在出国留学前,爱上了成都市一位48岁且有残疾的乞丐,双方决定登记结婚,但因为老乞丐被注销了户口,所以无法登记结婚。几天里,这个消息被炒得火热。然而真相是,这是一条假新闻。笔者从编辑的角度谈谈如何发现文章中的不实之处,如何防范假新闻?

  近日在各大网站广为转载了一条消息,称:媒体行业主编年薪为编辑的6倍,35岁为收入高峰。而据新华网编辑考证,此稿件实际上为北京青年报2003年9月1日的报道,原题目为《媒体业广告部门收入最高》。好在这的的确确是一篇真实的报道,好在这里的内容无关痛痒。但这决不是网络媒体从业者可以躲避和推卸自己责任的理由。

  

女博士不再是灭绝师太

  ·

  ·

  ·

  ·

  ·

  ·

  来源:本网综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