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软素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初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7日08:53 法制日报

  【内容摘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从小做起,本文重点探讨建立“软素质”教育机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思路。

    【关键词】未成年人 软素质 预防犯罪

  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我国,物质财富逐渐满足了国民日益享受需求的需要,但是,

物质条件的富裕,并不等于人们精神文明境界、素质的提升。传统的研究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探讨的大多为“硬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本文着重研究提高“软素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软素质”指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良好道德风尚、人文素质、素质教育、抵御外来不良文化侵蚀等内容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一、透视未成年人犯罪现象

  据某县人民法院统计显示:以2003—2005年三年时间为例,一审法院共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总数为199人,抢劫罪107人,占53.8%,盗窃罪60人、占30.2%,伤害罪27人、占13.6%,其他犯罪5人,占2.4%。2004年与2003年比增38.5%,2005年与2003年、2004年分别比增38.46%和4.17%,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幅度。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综合原因分析

  14周岁到18岁周岁正是未成年人的花季年龄,他们思想动荡、认识朦胧、心理素质较差、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控制能力低下,对他们的犯罪深层次原因要认真进行的分析。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断代”的显现。著名科学家、美籍华人李政道先生说:“一个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没有发展的,但是一个抛弃祖先的民族也是不会有前途的,五千年的黄土文化值得我们骄傲。”可是,在1912年1月19日,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下令,“小学堂读经一律废止”的时候,在当时也许是一个解放思想的壮举。可是作为后果,近一个世纪后,已经没有多少人答得出来什么是四书五经。孩子对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尚书》、《诗经》、《札记》、《左传》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一头雾水。特别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以孔子儒家学说的全盘否定,大搞文化虚无主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空前的灾难,其“余毒”至今“阴魂不散”,出现了对近年来倡导诵读中华经典文化的学者、教授,冠予“复古”,至今不承认废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严重后果。马来西亚华裔学者认为,如果不对两代人实施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那末,该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就面临着忘却和失传的危险。现在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的教科书中中国优秀传统经典著作的比重逐年下降。正如1995年3月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陈荒煤、吴冷西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常委以016号正式提案指出的那样:“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式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增多,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直接脱离了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对本民族悠远的历史失去承继。

  2、中华良好道德风尚失缺。近年来,追逐物质基础建设,忽视道德建设,错误地认为:物质财富丰富了,人的道德品质也会自然得到提升,“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违法乱纪、见利忘义、骄奢淫逸” 就是市场经济的代名词,有些所谓普及市场经济的教科书难以看到“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这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内容,致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一些未成年人盛行,在生活中逐步淡化道德修养,逐步淡化文明礼仪、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传统美德。形成了消极的人生观、扭曲的价值观、颠倒的荣辱观,严重影响着他们思想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在他们物质财富不能满足欲望时,往往不惜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电脑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明显增大。作者认为,已经看不出电脑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益处”何在?如果说十九世纪的“鸦片战争”对中国民众带来得是身体的摧残、国力的衰退;那末,电脑网络游戏则是二十一世纪毒害未成年人的“精神鸦片”,它的副作用丝毫不亚于帝国主义十九世纪对华发动的鸦片战争。一个未成年人一旦迷恋上电脑网络游戏,失去的是少年君子,保留的则是暴戾恣睢。

  3、人文素质缺陷。成人的价值取向在下一代人身上复制、强化。家长、学校注重的是孩子的知识教育,不管是学钢琴,还是学古箏,一定要考级,下围棋是想成为常昊那样的国手,书画、声乐等是青少年宫的常备项目,学它为的是升学时加分。应试教育只是教会使用材料、工具,一个具有高学历的而不具备对人的关怀的人,是典型的人文素质缺陷。上个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纳粹头子、日本军国主义战犯他们很多也会弹钢琴、有的甚至还有博士学位等等,但是他们草菅人命,发动了使成千上万人蒙受灾难的战争。所以,一个人接受教育并不等于这个人就具备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素质。反思我们的应试教育重智育而轻德育,只注重分数而忽视人文素质培育。当前,人文素质还十分缺乏感恩教育,致使未成年人只有索取,没有回报,普遍怀着对社会冷漠,对父母亲冷漠的心态,不仅没有感恩之心,还抱着一股莫名的怨恨。一个对父母亲都不会感恩的未成年人,长大后对社会、对同事、对朋友会关爱吗?东北有一位孤寡老人,用自己每月300多元的退休金和每天早出晚归拾荒赚来的钱,资助3个贫困大学生。在他们求学的几年中,每人都获得了老人几千元的资助。得到这些钱时,他们言辞动听。可是当他们大学毕业,找到很好的工作后,对这位孤寡老人,竟无一人上门致谢,感恩何在?这不能不说我们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和失败。

  4、商业化办学的不良后果。商业化办学在具体实施中就是“教育产业化”,导致高学费,使农村家庭和城市的贫困群体家庭的未成年人不得不中止学业,失学、辍学现象还未完全消除,无法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有的初中毕业后,考不上高中或者难以承受高额的学费而流浪于社会。未成年人是商业化办学的受害者,也是一个潜在的犯罪群体。反思商业化办学思路,充满了“急功近利”特色,也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逐年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5、对西方国家的文化侵略认识不足。“侵略”不仅指武力入侵,经济掠夺、政治干涉、文化渗透的形式也是“侵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那些拥有高新科技控制下的文化载体和传播手段与工具的国家,往往就处于一种主宰和支配地位,他们在向外输入其文化产品时,不会放弃以输入意识形态为主的文化渗透,实质就是是“文化侵略”。文化侵略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可低估。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正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未成年人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企图潜移默化地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上个世纪美国中央情报局制定对我实施“和平演变”的《十条禁令》,其中有3条就是针对我国青少年进行文化渗透、诱惑和腐蚀的。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从美国大片、西方节日到洋快餐,大量体现西方价值观的传媒文化、时尚文化和宗教文化,正在日益对广大未成年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强烈冲击着未成年人的幼小心灵和正在初步形成的思想观念,其结果是使一些青少年国家意识逐渐弱化,民族意识逐渐消解,文化传统日益淡漠,这些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三、重视“软素质”教育,构建从小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机制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青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兴则民族兴”。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此笔者在加强未成年人“软素质”建设方面提出以下对策:

  首先,实行治本方略,大力开展诵读经典活动,弘扬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未成年人工作永恒的主题。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1988年1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宣言中写进了一句震世惊人的话:“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这并非他们心血来潮,而是西方发展高科技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道德和社会等一系列问题,许多有识之士纷纷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资源,探求人类新的文化模式。中华文化有缺点,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似乎从未有过一种没有缺点的文化。中华文化的缺点多数也是历史造成的,比如受批判最多的孔子,他的观点确实有一些不符合今天的现实,可是我们总不能指望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其观点能完全符合今天的现实,用意识形态来排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并不是实事求是的马列主义的表现,而恰好是走向了违背了马列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以意识形态来划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放弃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偏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反思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断层的弊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时,首先应该传承好自己文化的主体,对未成年人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要从幼儿抓起,使他们从小受到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为此,笔者建议:对我国幼儿、未成年人实施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以中国孔子学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实验用书暨《中华文化经典基础众书》作为必用教材,从小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培育,从小树立民族精神,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养料。

  其次,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实行道德教化。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胎教”先天形成和从小培育的,而一个人的社会生活技能则是靠“后天”的培训的到的。历代圣贤都曾谆谆告诫我们:为政之要,惟在有德。《易经》中也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越是物质基础充裕,越要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无论在什么时期都不能松懈,因为它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着我们各项事业的兴衰成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重视道德教育,重视道德培养,注重气节与操守,讲究崇高的精神境界,提倡发奋“立志”与“舍生取义”的精神,强调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宣扬那种孜孜不倦,临事不惧,不计成败得失,不问安危荣辱,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上起孔孟荀,下迄宋明理学,都特别注重道德教育与自我修养,都是以自我的认识和控制为努力的主要目的。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防微杜渐等等道德品质精华内容,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独特风格的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的手段,儒学教育家重视培育真实的精神修养,树立道德风范,其影响力是无法低估的。他们曾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教育、感染、薰陶了多少仁人志士,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的精髓。为此,未成年人的道德品质要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教育,一定要克服认为主导价值观教育是市场经济社会难以实施的错误理念,在教育方式上彻底改变仍然使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语言方式解释市场经济的问题,让人误以为主导价值观无法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道德观念教育的方法。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基本关系。

  第三,培育人文素质,塑造完整人格。人文素质也称文化素质,它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 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包括伦理道德、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就是教会学生“何以做人”、“为何而生”,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一般说来,一个人接受知识多,他的素质会比没有接受教育的人会好,但是,接受知识的多,并不等于他有完整的人文素质。心理学家认为, 一个人在专门知识上的不足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 而在人格上的缺陷则将贻害他一辈子。未成年阶段正是“立志、培智、陶情”的关键时期,是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从这层意义讲,努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是当前基础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人文素质的终极目标是对人的关怀,脱离了对人的关怀,只能是有人文知识,不能有人文素养。在未成年人中牢固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懂得人生的真谛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的道理;要认清社会发展的主流,不为一些不健康的现象所迷惑。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学习和弘扬雷锋、白求恩的无私奉献精神。在未成年人文人素质教育中,还要高度重视“感恩”教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做人的常理。学会感恩,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不会感恩的人任何时候都难以拥有人类美好而温馨的情感。为此,笔者认为:做人是基础,是第一位的,人通过做事来体现价值,因此,当前的基础教育应把培养未成年人的人文素质列为重中之重。

  第四,把育才、树人 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针对当前存在的父母、学校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很高,重智育轻德育,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的现象。

  一是家庭教育重在育人。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从未成年人的特点来看,未成年阶段是人的品德、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非常强,所以也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家庭关键是父母要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个得不到父母爱的孩子往往对同学对社会缺乏爱心和信任感,一个有问题的未成年人的形成是家庭教育的失败缩影。

  二是学校教育重在教人。要破除“应试教育”给未成年人带来的阴影,学校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要教会学生做人的真谛。根据当今世界变化和发展潮流,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和产物。教育是一个心智培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寻找和建立认识世界的途径,同时获得人格与品质的塑造。能力和素质比较而言,素质更内在、更根本,而能力只是素质的一种表现。因此教育应当把注意力和着重点落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上,注意整体的人格的提高,把以往重知识、重能力的教育认识水平提高到更加注重人的素质的新水平上来。

  三是社会教育重在树人。优美的环境,良好的社会风气,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第一,要重视学校周边健康环境建设。未成年人处于人生的塑造期,古话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的至关重要,要加大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力度,清理整顿学校周边的各种场所及各种影视、网吧,让青少年远离暴力、远离淫秽,营造一个未成年人舒心的学习、生活环境。

  第二,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加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资金的投入,用健康向上的活动吸引青少年,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第三,坚持科学发展观,协调发展社会。未成年人犯罪是由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所致,热衷于“政绩工程”鼓励文化市场庸俗化、低级化、黄色化的行政负责人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原因之一,要协调和谐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事业、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第四,取缔宣扬暴力、色情等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网络游戏的开发和传播,净化社会风气。宣扬暴力、色情的网络游戏是当今的未成年人的“鸦片”,而网吧则是未成年人的“鸦片馆”。开发宣扬暴力、色情等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游戏开发商就是当今的“鸦片制造和贩卖者”。网吧已经是90%的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发源地”。现在所谓专家学者、网络投资商一讲IT产业,就是热衷于开发网络游戏,信口开河地说可以增加多少国民生产总值,可以增加多少税收等等,网络游戏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心剂”。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5条规定:“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试问,开发宣扬传播暴力、色情等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游戏,是不是违反了该法条的规定,是不是一种涉嫌犯罪的行为?未成年人本人由此造成犯罪的,除了要追究他们的刑事责任外,也应动用国家刑法打击开发淫秽、暴力、凶杀、恐怖游戏毒害未成年人的开发商,不能让摧残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开发商得利,家长痛心,政府“买单”的现象存在了。

  第五,打好未成年人文化安全保卫战。面对“软国力”竞争中处于弱势的我国,如何防范不良文化信息对未成年人的侵害,打好未成年人文化安全保卫战,笔者认为:一是树立忧患意识。建国以来我国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进行的斗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处在西方敌对势力重重包围中的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西方腐朽文化信息的侵蚀,是无硝烟、不流血的安全威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仅有军事安全意识是远远不够的,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居安思危,清醒地认识到,以文化力为焦点的软国力竞争,对我国的威胁更大。牢固树立国家综合安全意识的观念,以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在与西方敌对势力的抗争中提高包括文化在内的“软国力”能力。二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相结合。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上,特别要重视挖掘历史内蕴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并不排斥西方优秀文化,“自轻者人必轻之,自贱者人必贱之”,让未成年人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根、从小增进民族之魂。三是教育应担负起抵御“文化侵略”的崇高使命。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应当确立起既尊重文化传统又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价值观,除了传播知识外,教育还应承担起在作为方法的科学技术与作为人类生活和行动目的的价值观之间建立平衡的作用,这既体现了教育的本体功能,也是教育的文化使命。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所以学生的责任更大,应努力学习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人民法院)

  来源:中国法院网

  (责任编辑:奚天宝)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