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省长的焦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7日10:26 江西商报社

  ■    社评 

  <br>

  <br>省长的焦虑&nbsp;

  <br>

  <br>江西商报首席评论员&nbsp;江舟&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日前召开的江西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响起“蓝领人才”警报:江西技能劳动者供不应求,全省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全部工人的1%。为此,省长黄智权不无焦虑在会上表示,技术型人才紧缺已经成为江西经济发展“瓶颈”。&nbsp;

  <br>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离不开工业化,而工业化必须有足够的一线高级技术工人作支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不仅包括专业科技人员,也包括高级技工、技师等能工巧匠。&nbsp;

  <br>“蓝领人才”是一批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既具有较高知识层次又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熟练掌握高技能的人才。他们活跃在生产第一线,在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操作难题,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江西制造”正在进行企业技术改造和升级,面临新技术引进、新工艺探索、新产品研制、新设备调试、老设备改造,没有“蓝领人才”运用知识和技能攻关破难,故障就难以排除、设备就难以改造、工艺就难以创新、技术就难以突破、产品就难以升级、质量效率就难以提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并拥有大量技术娴熟、手艺高超的技能人才,谁就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长的步伐就能更加快速和稳健。江西经济要又快又好发展,没有一大批“蓝领人才”的制造是难以如愿以偿的。这就难怪省长产生几分焦虑。&nbsp;

  <br>“蓝领人才”的价值是整个企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关键依赖于蓝领技术工人的直接劳动。再好的技术设计,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工人来实现。实践证明,只有高学历、知识化而没有高技能、职业化的“人才链”是不完整的。我省工业经济的发展,“江西制造”品牌的打响,对“蓝领人才”充满相当的期待。&nbsp;

  <br>遗憾的是,江西竟然出现月薪7000元也请不到一名钳工的故事。长期以来,人们囿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重学历轻技能,好像只有脑力劳动者才是人才,主流社会关注财富而不是劳动,又影响着人们的择业观念。当生产和消费的迫切需要到来时,今天我们才猛然惊醒:技术技能人才大量短缺,在人才市场上“打着灯笼也难找”高级“蓝领人才”。&nbsp;

  <br>这并不是江西的独特现象,而是全国各地众多企业的痛觉。它们感觉,“老总好找,蓝领难求”;它们品味,找一个高级钳工甚至比找一个博士生还难;它们寻觅,以年薪73万聘请懂模具制造的高级技工在国内都难求。在合肥,几家企业为几个中专学历的技术工人“抢破了头”;在上海,开出月薪6000元的高价仍难招到数控机床工;在北京,调查显示“十一五”期间高级蓝领缺口达10万人。许多企业都在品尝着重学历教育、轻技能教育的苦果。&nbsp;

  <br>要苦尽甜来,要改变这一状况,就要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就要让企业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蓝”就要形成“蓝领人才”正常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让现有的“蓝领人才”感到自豪和骄傲。江西提出,“十一五”期间将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全面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步伐,力争“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100万名以上中职毕业生、60万名以上高职毕业生,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100万人次。如是,省长的焦虑方可基本消除,“瓶颈”则有望突破。&nbsp;

  <br>&nbsp;技术文盲已不再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工人岗位。江西工业化需要的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它呼唤大批懂现代技术工艺的“蓝领人才”的辈出!&nbsp;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