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道德生产与道德消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7日10:43 四川新闻网

  今天最有意思的新闻,得算“海报致歉”了。西南大学一位大学生目睹两贼偷一个女生的包,想干预但遭到贼的威胁和紧盯,等到贼离开后他才敢去报警。事后,他为自己没有当场见义勇为在良心上感到非常不安,于是选择了“校园海报”这种大胆而公开的方式表达歉意:我很自责,自己没有勇敢地把包夺回来,我向那位女生道歉。这张标题为三个感叹号的海报引得过往围观的同学议论纷纷(据5月16日《重庆晨报》报道)。

  凭着经验,不用看新闻就可以知道围观者“议论纷纷”的是哪些东西:肯定是有人大声叫好,称这张勇于在道德上解剖自我的道歉海报,在教欠缺道歉习惯的我们学会道歉;有人会反省自身,愧疚于自己遇到这种良心不安时大多选择了自我原谅;也会有人以鄙夷的口气说这是哗众取宠的作秀。在场的围观者如此议论,不在场的围观者(市民、时评家、网络看客等)之看法也大抵如此。

  如果我是这所学校的校长,我会千方百计地寻找到这位贴海报的学生,并颁给他一枚金光闪闪的道德大勋章。因为我觉得,他不仅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更是一个值得尊重的道德生产者——他以一种大胆、公开且能引人注目的方式,生产出了一种道德,以解剖自己提起反思议程,以“反常”的方式提升在见义勇为和道歉问题上已经下沉的道德底线;可以说,这一张道歉海报,潜移默化中会使我们的公共道德有一定提高。

  所以如此推崇这位张贴海报的道歉者,是因为现实中绝大多数人是道德消费者,这样的道德生产者太稀缺了——道德生态中消费者众多而生产者稀缺,这导致当下中国越来越严重的道德赤字,表现为集体性的道德大滑坡和道德冷漠。

  破坏者不算在内,道德消费者大体包含三类人:享用者、空谈者和消解者——其中最多的应该算道德享用者。这类人只知道享用社会道德资源,而不想着对道德扩展贡献点什么。他们最大的特征是:也倡导道德,但从来都只要求别人讲道德,自己可以不讲道德;希望别人都是活雷锋,从而自己可以享受活雷锋带来的道德利润。比如在道歉美德上,就是想像为“别人都道歉”而自己是被道歉对象。人人都以一种享用者和豁免者的心态依赖别人的道德生产,这必然造成集体“搭便车”的道德懒惰,“他人即地狱”与“他人即雷锋”的结果其实是一样的,都在消费都不去生产道德,道德资源如何不枯竭?

  再就是道德空谈者,他们在是非、美丑、善恶上也有明确的价值判断力:面对丑恶,他们会大声谴责,慨叹世风日下;面对美德,他们也会不吝赞美之词大力推崇。可这一切只停留于口头空谈中,谴责或感动之后,他们并不实践美德,原先见义不为的还是不为,做错事后还是坚持不道歉。他们从不想通过自身的实践行为去推进道德,只是在高谈阔论中搭他人的道德便车,可这个世界上最缺少的不是对道德的了解,而是对道德的履行。

  最后是道德消解者,也就是围观者中那些动辄说别人作秀的人。他们自己道德水平达不到,也怀疑别人的道德动机和道德能力。所以对美德冠以“作秀”的帽子,玩世不恭地消解主流,油腔滑调地嘲讽崇高。他们以这种道德消费来滋养自身的破坏欲,这种消费只能不断拉低社会的伦理底线。

  以海报致歉的大学生,是一个值得尊重的道德生产者,他突破了“习以为常”的东西,进行了一次引人注目的自省与他省,强化了我们道德仓库中许多有价值的品质,责任、勇气、良心、道歉等等。现实中这样的道德生产者太少了,许多人习惯了享用别人的道德,习惯了对别人评头论足,习惯了冷嘲热讽,习惯了以围观对道德进行“消费”。消费大于生产下,道德岂能不败落?(曹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