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逐步远去的公信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7日10:49 四川新闻网

  从欧典事件、牙防组事件到染发剂事件……近期暴露的系列事件中,其台前或幕后,无不闪现着行业协会的影子。(2006年05月16日《中华工商时报》)

  对于近期暴露的一系列诚信危机事件,行业协会的公信力似乎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公众的感觉是对的,一次又一次,一个又一个的行业欺诈行为被揭露,让人们在担惊受怕中无所适从。与逐步远去的公信力同步,人际关系的疏远,相互之间的冷漠,好像有些顺理成

章似的。和那些在垄断体制中滥用公共诚信系统的行为相比较,谁还能先去谴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由主义”?能选择明哲保身已经是在独善其身了。

  诚信是一种需要社会认同的感觉,它需要负有管理责任的部门示范。在体制中,如果行政部门,行业协会甚至于媒体,自以为受命于天,而不是首先受到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难免产生上行下效的“递增效益”。例如,只有两个人、两张桌便忽悠了13亿中国人的“全国牙防组”,东窗事发后处之泰然,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还可能获得“合法”的认证资格,这岂不是对违法行为的奖励?!

  诚信是需要承担责任,付出相应代价的。都不想担责也就没有诚信可言。正在举行的第十二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中,“羊倌歌王”石占明在文化素质考试中爆出不识中国国旗,错把他乡作故乡的轩然大波。之后,据说根据余秋雨、徐沛东二位建议,还是获得进入7月份个人总决赛的资格。这不是拿着CCTV的公信力开涮吗?就算是因为紧张而指鹿为马,不必多加指责。可是一个一紧张连国旗都不认识的歌手还能顺利晋级的大奖赛,可以冠以“比赛”二字,难免成为笑柄,愧对公众。

  诚信是一种公共品质,它牵涉到公众共同的利益。提倡诚信应该出于公心,应该基于公众共同的利益。最起码也要遵纪守法,按制度办事。滥用公共诚信系统的行为,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不能小视。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实际上就含有这个普通的道理。

  中国银监会在发给广东省政府一个落款日期为4月18日的公函里称:要严守国家关于外资入股银行业的上限要求。踌躇满志的花旗银行在现实面前碰了壁。根据规定,单个外资入股中资银行比例不能超过20%,多个不得超过25%。而在广发行的重组竞标中,以花旗银行为首的财团谋取到85%的股权,其中花旗银行计划持股40%。有消息说,花旗为达到目的,不仅请老布什做说客,而且通过美国政府有关部门向中国政府有关部门致函,表示中国政府允许花旗控盘广发行,该美国政府有关部门和花旗方面愿意联手帮助中国政府游说美国国会,不对中国政府“汇率操纵”问题进行施压等等。且不论银监会政策的尊严如何,这次迫使花旗从当初轻易突破的政策底线前回撤,起码说明政府与国内金融机构尚未忘却最后的防守底线。

  当然,花旗收购广发行的暂时失利,还不能让人感到“喜悦”。就像如何调控房价,新一轮将如何进行,一切还都是未知数。银监会及有关决策机构强调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不是引资是引智,在某些人眼里,国内投资者智商有限。所谓在引进战略投资者的问题上,政策对中资和外资平等对待、一视同仁,目前国内民营资本进入中国银行业不存在法律障碍和政策歧视的说法,不过是动听的概念游戏,当不得真。不过这说来话长。这两年银行又自愿搭上房地产之船,往泡沫之海中疾驶。吴敬琏先生所说银行最大的不安全来自制度、我国金融风险主要来自银行系统内部,确是如此。

  滥用公共诚信系统的行为垄断体制中并不少见。滥用公共诚信是全社会诚信缺失的始作俑者。社会诚信缺失,又反作用于滥用公共诚信,所以又有“全民腐败”之说。等到滥用、缺失变成一种常态,不知道该相信谁,谁也不能相信的时候,整个社会还能变成什么样子?(雨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