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要留住人,更要留住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7日15:07 新民晚报

  ◆刘士林

  一个人喜欢不喜欢一个城市,本来很正常,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如宋代哲学家张载就“三十年不入城市”,如现代作家沈从文尽管人在都市,但念念不忘的却是他的湘西风景。西方也是这样,如美国人梭罗,28岁时独自一人在瓦尔登湖畔建木屋而居,选择了“Simplify,simpli-fy,simplify”(简朴,简朴,简朴)的生活方式,过得也很好。

  新民晚报发表女教师“上海是不是我的家?”来信,本来也属于“自家事”。既不可能有统一的正确答案,同时也很难讨论出什么人人可以接受的结论。但它之所以引人关注,这其中的原因,我想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上海这个城市很特别。上海被称作“中国最像城市的城市”,国际化程度在中国城市中最高,也可以说是现代城市功能发育得最好,社会服务比较规范,能够提供多元的生活方式,一句话,是上海的城市文明水准高,适合人的生存与发展。实际上,这也是许多女士都中意或向往上海的根源。二是与写信人的身份有关,既然“在这里学习工作、结婚生子、买房置业”,“拥有上海户籍”,按照一般人的看法,属于成功或准成功女士,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的受益者,应该知足而乐了。但实际情况是,她却一直感到“生活在别处”;尽管邻里之间相处和睦,她却总是有一种无形的被排挤感,不舒服,这就是所谓的“新上海人问题”。

  对“新上海人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作者过于细腻、过于敏感,尽管在某种意义上说她的确是够细腻、够敏感的,也不能把它归结为人们在城市中因为期待受挫而产生的反常心理。因为正是在她的感受中,为上海人、上海城市的发展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新上海人问题”,不是由于物质生活的窘迫,同时也与体制与制度(如户籍)等无关,它们集中体现在人的精神世界与心理世界中,表现在个体日常的心理体验、情感反应中。这些都可以称为美学问题,因为美学是关于人心理上愉快不愉快、精神上自由不自由的学问;引申开来,它们又是典型的都市文化问题,是由于人口向城市、大都市的流动与迁徙而产生的。只有从这里出发,才可以解释作者的困惑。比如她与邻家姆妈,两人不仅没有什么实际利害冲突,邻家姆妈还“时不时要送一些点心给我吃”,但一句“你们乡下没有吧”,就使这日常馈赠中的美好情意瞬间化为虚无。为什么对这句话这么在意呢?原因也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它表现的是“新上海人”在新环境中的脆弱与警觉,以至于有些反应带有神经质的特征。但另一方面,它也表明在“老上海人”中,存在一种近乎文化无意识的“文明优越感”,说白了,心理的矛盾与冲突,是“新上海人问题”的核心内容。

  这虽然只是一个细节,却相当清楚地表现出上海与国际化大都市,与它“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的距离。国际化大都市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文化的多元化与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更不存在“城里人”与“乡下人”的高低问题。城市文明的最高理想正如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它表明城市不仅要使人生活得安全、富裕、健康,同时还要使人感到生活得愉快、自由与有意义。上海的物质文明与制度文明建设都比较好,这是许多人向往上海的原因,而之所以出现“能留住外地人,却留不住他们的心”,则是因为我们的城市文明建设还没有涉及到“美好”这个更高的发展目标。在这个意义上,“新上海人问题”的提出是非常及时的,把都市人的精神生态与审美需要纳入城市文明建设中,是“以人为本”的更高层次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更高境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