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环境使青少年选择远离"普通劳动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8日00:00 新华网

  李克杰

  辽宁省社科联、辽宁省青少年研究会近日进行的大型联合调查显示,在年龄为10~20岁的青少年之中,最受青少年青睐的职业是老板或者商人(19%),其次是政府官员或者公务员(17.5%)。另外,影视明星、自由职业者等也是热门选择。“普通劳动者”则备受冷落,仅有3%的青少年愿意做一名“普通劳动者”。(5月17日《中国青年报》)

  看到这个结果,也许很多人会大失所望:我们的下一代岂能如此鄙视“普通劳动者”?而笔者想要说的是:第一,青少年不愿做“普通劳动者”责任并不在他们自身,是社会大环境所造成;第二,处于人生梦想阶段的青少年有这样的想法和意愿,没有什么不好。

  首先,从这些青少年从小接受的教育中,更多的是“树立远大理想”教育,从社会到学校,从老师到家长,都要求孩子们从小有“宏大的志向”和“远大的理想”。当问到孩子长大想做什么的时候,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希望得到长大“当个科学家”、“当个宇航员”、“当个大学教授”或“当个公司老总”这样的回答,如果孩子说要“当个工人”,则会被骂“没出息”。试想,在这样的生长环境中,青少年在思想和感情上能亲近“普通劳动者”吗?

  当然,理想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但有时我们的教育却是将理想变成了空想。在进行理想教育的同时,缺乏脚踏实地的自我认知教育。这从整个社会对青少年的拔苗助长式教育中就能窥见一斑。严格来讲,所谓“人人成才”是不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说法。现实教育内容与宏观评价标准处于明显的矛盾之中。我们不能奢望一边对青少年进行片面的“向上看”教育,一边又要求青少年树立“向下看”的人生观。

  其实,青少年不愿做“普通劳动者”,与整个社会对“普通劳动者”的认识偏差密切相关。从孩子们的选择上,我们不难看出,在他们的眼里,“普通劳动者”几乎等于不受尊重、工资微薄的农民工和整日不见天日、时刻有着生命危险的煤矿工。事实上,他们仅仅是“普通劳动者”中的一部分,且不能代表“普通劳动者”的整体地位和形象。而在许多现代法治国家中,普通公司职员、政府中的技术类

公务员,虽然叫做白领,但从本质上他们也是地地道道的“普通劳动者”。因为他们没有任何特权,完全凭个人的劳动获取报酬。在我国,往往把所有的公务员都看作“官员”,他们不仅享有职务特权,而且还享有其他行业劳动者所没有的生活和社会保障。这种人为差别已经事实上把大部分公务员从“普通劳动者”中分离出去,形成了巨大鸿沟,因此也就构成了事实上的“公务员崇拜”和“普通劳动者歧视”。试想,当公务员不再享有法外特权,当其他行业和职业的职业保障和社会保障都健全完善后,“普通劳动者”没有明显劣势时,青少年还会不屑一顾吗?

  另外,处于人生观形成阶段的青少年把人生目标定得高一些,不必大惊小怪。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事实上,这个年龄的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他们的人生观会逐步成熟起来,不断矫正自己的人生目标,最终变得切合实际。当然,在这个阶段也离不开正确的社会教育和引导。

  对于青少年不愿做“普通劳动者”,既不能停留于失望,更不能满足于谴责,重要的是正确分析,理性对待,科学引导。

  相关文章: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