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专家冒雨调查石刻无嘴之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8日00:00 东南早报

  地震天灾?地壳运动?形势所迫?故意为之?

  □早报记者林福龙刘波文/图

  昨天上午,大雨初歇。早报记者随同几位文史界的专家,前往清源山龟山岩,对三尊无嘴石刻进行了实地调查。有专家初步判断,这些石刻最迟也是明代产物,有可能宋朝就
有了。

  上午8时下着大雨,9时一行数人出发前雨突然停了。一行人沿着盘山公路,至龟山岩段弃车上山。10分钟后,即到龟山岩寺。绕过寺院,来到寺后,穿过一片杂草地和一片丛林,就是一条水涧。隔涧相望,迎面是一块巨石。

  这块巨石高约20多米,宽10来米,迎面光滑。三尊石刻呈不规则状,分布在石头中部,距离地面约四五米。其中,最上面石刻只有脸部轮廓,高约30厘米,另有眼睛、鼻子,但头部以下皆无。中间一尊面部清晰,衣服轮廓初现。最下面一尊与中间一尊相仿,但不如其清晰。专家判定,当初雕刻时,应是从上到下,分别雕琢出这三尊石刻。最上面一尊仅仅刻画出面部轮廓就放弃了。

  在此附近,一大树底下还发现一“黄金瓮”,瓮盖破裂,但瓮身完好,里面有一堆白色的骸骨。专家说,从瓮大小和骸骨形状来看,似为清朝产物。可能是有人认为这里偏僻,风水好,所以把瓮埋在这里,保存还真是比较完好。

  除了这些,在巨石周围并未找到其他相关物什。随后,一行人回到下面数十米远的龟山岩寺。这龟山也即是广利尊王庙。考察后,专家初步认为,这几尊石刻,大约是明代以前的产物。但具体时间及代表着什么,专家们意见不一。几种传说雷劈巨石造出石刻

  “从小时候开始,就常听以前的老菜姑讲了,而且这个地方还有个名称叫‘石盖脚’。”今年已70岁的洪菜姑,刚出生还不到11个月,就被龟山岩寺内的一名菜姑抱到清源山,后来就一直住在广利尊王庙。

  据她回忆,大约在解放前的某一天晚上,电闪雷鸣,风雨大作,“整个晚上都在打雷”。第二天天一亮,寺庙内的老菜姑神秘兮兮地把她叫到一旁:“昨晚,雷公下凡,劈开巨石,连夜赶打出三幅神像,你想不想看一看。”听老菜姑说得煞有介事,她就兴致勃勃地跑到“石盖脚”,果然在陡峭的岩壁上,见了“雷公打的神像”,“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石刻,从雕刻痕迹看,还真像刚刚刻上去的”。

  岩顶传来天籁之音

  “十几岁的时候,还听到从‘石盖脚’岩顶传来古乐声。”洪菜姑说,当年她刚懂事,平常白天寺庙里的老菜姑种田,她一个人闲来无事,四处逛。

  一天中午,突然听到从“石盖脚”方面,传来一阵优美的音乐声,“像闽南的南音,又像其他的古代音乐,悦耳动听”。她就寻着乐声传来的方向,一直走路,来到“石盖脚”的巨岩下面,“就是没看见弹奏的人,但声音绝对是从岩石顶部传来的”。

  之后的几年,洪菜姑还经常听到这种乐声,“长大后,就再没有听到过”。专家观点

  □陈鹏泉州市

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泉州市考古队队长

  ●雕刻年代大约在宋代

  从三幅石刻的现状来看,都没有最终完成,但成像时间至少在明代之前。这三幅石刻,两幅的头部已基本完成,而最上面的一幅只有脸部线条的勾勒,但从现存石刻的雕刻手法、人物造型,基本可以推测出创作时期应该是明代以前,“甚至可能是宋代的作品”。

  一般判断摩崖石刻的年代,可以从雕刻艺术手法、人物着装服饰等方面入手,像清源山龟山岩的神秘石刻,既无文字记载,附近又没找到相关落款,尤其要从这一点来研究。

  宋代时期,通远广利王崇拜在民间十分兴盛,而这个朝代摩崖石刻的人物形象,都比较圆润丰腴,泉州清源山老君造像也是宋代之物,同样也是道教信仰。

  综合以上几点,可以得出石刻雕刻年代大约在宋代左右。

  □黄真真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负责人

  ●两幅石刻出于一人之手

  底下两幅石刻的眼、鼻等都十分相似,雕刻者应该是同一名匠。至于什么原因致使石刻作品没有最终完成,有可能碰到一些特殊因素,如

地震天灾、地壳运动、时代形势等。也不排除工匠故意留下的谜面,以求后人继作完成的可能性。

  举例说,晋江东石南天寺内的石佛像,原计划造五尊像,后来仅完成西方三圣,同样也是创作未竟的古代作品。

  由于三幅石刻所处岩壁十分陡峭,几乎与地面成直角,而且离地面约十米左右。应该是搭脚架,由上往下雕刻的。若是由下往上雕刻,必然会损坏已经雕好的石刻。

  □刘志成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考古人员

  ●雕刻者故意不雕嘴巴

  可能是元朝就雕刻的。石像没有嘴巴和耳朵,可能是雕刻者故意为之的。你看,这三尊石像头部尤其是脸部轮廓初具,已基本成型了。那么,既然眼睛、鼻子都有了,为什么不顺便雕刻出区区一张嘴和两只耳朵呢?

  按常理,眼睛、鼻子比嘴和耳朵更难刻画,但两尊石像几乎都有前者,惟独都不见嘴、耳,那么我们可以判断,这应是雕刻者故意之笔。

  为何如此呢?最大的原因是,他觉得嘴和耳用不上,也就是“不听不说、与世无争”。史载,元朝时候,掌权的蒙古人为保持族人特权,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分化政策。当时,根据民族和被征服者的先后,将人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其中,第四等“南人”又称南蛮子,特指最后被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地位最低。“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被称为‘南人’的人们根本没有言语权,于是通过这种艺术形式来反抗。”

  □林国强泉州市考古队队员

  ●可能是修寺庙时留下的

  1978年的文物大普查,我们已经发现了这处造型奇特的石刻了。当时没作详细的研究,只作了简单的文字记录。

  与28年前相比,石刻所在位置的岩壁已有点风化。林先生说,当时他们发现这些石刻时,图案还相当清晰,但苦于没有任何记载,无法确定石刻的具体年代。经过这些年的风吹日晒,岩石表面长满苔藓,加上化学风化作用,已使石刻出现一定程度的模糊。

  这三幅无嘴石刻极有可能是附近修建大型寺庙时遗留下来的。

  □高泽漳清源山管委会综合副科长

  ●发展生态旅游路线

  等这三幅石刻的年代、价值最终确定后,将作进一步的保护。清源山管委会拟对龟山岩景区作进一步开发,规划成“奇峰醉月”景区,重点推介生态游路线。

  对龟山岩文物点的整修、环境整治工作,将于今年开始实施,这三幅神秘石刻也在这个景区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