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花开棉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8日02:43 大江网-江西日报

  初夏,田野间一片葱茏。记者行走在新余市渝水区田野,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火热繁忙的棉田耕作图:农民们正忙着给刚栽下的棉花锄草、松土、施肥。近年来,虽然受到了棉花市场滑坡的冲击,但该区棉花生产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今年种植面积突破了9万亩,比去年净增1万亩。

  棉花作为渝水农民的“致富花”,为何能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常开常新?渝水区的
破题之笔是科技强棉、以工兴棉。用水北镇农民赖金根的话来说:以前种的是“揪心棉”,现在种的是舒心棉!现在种棉的成本低,棉花质量也好,销售渠道又广,再也不用担心会亏本了。

  实施“科技强棉”工程

  过去,由于棉花质量不高,种植成本大,加之棉花市场的波动,卖棉难、种棉亏一度成为渝水棉农心头挥之不去的阴云。下村镇城坊村是棉花专业村,每年棉花种植面积都在750亩以上。提起过去,种棉大户吴连根连连摇头:“那时候,从棉花下种开始,心里就打鼓,就怕卖不起价来。”

  为提高棉花品质和种棉综合效益,渝水区实施了“科技强棉”工程,加强与国内知名的“亚华种业”、“丰乐种业”等种业公司的联系,积极引进、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本地生产的良种,并与省棉花研究所共同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培育开发了新品种“赣杂106”,使棉花优种的引进、繁育、推广实现了快速、规范、有序发展,全区良种普及率在85%以上,抗虫棉品种使用率达100%。同时,先后推广了无土育苗、配方施肥、板田移栽、合理密植和间作套种等降本增效技术。

  实施“科技强棉”工程,用良种良法辅佐,使渝水区棉农得到了实惠。2005年,全区植棉面积稳定在8万亩,平均亩产103公斤,总产16.48万担,亩均纯收入2200元。

  延长棉花产业链

  由于区内棉花产业体系不成熟,产品附加值低,棉花价格受市场影响大,渝水区棉农收获过“种棉一年、做房一层”的喜悦,也品尝过“辛苦种一年,结果反赔钱”的苦涩。为提高棉花富民的“保险系数”,近几年,渝水区在延长棉花产业链上下起了工夫。

  为整合资源、促进产业升级,该区对原有棉花收购加工企业进行了租赁、承包经营和产权制度改革,关闭、重组效益低下的小厂,使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打造出了区棉麻集团公司等棉花加工销售业的龙头企业。2005年,仅区棉麻集团公司就加工销售棉花10万担,占全区棉花产量的近一半。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延长棉花产业链,该区发挥棉花资源和区位优势,以局部最优的环境,大力引进纺织、服装和棉副产品加工等棉花深加工企业。去年以来,该区新增纺织、服装类企业12家,现有棉副产品加工企业60余家,全区棉纺企业和棉副产品加工企业年可创产值近8亿元。

  众多棉花加工企业对棉花的需求,促进了棉花的大购大销,使渝水区形成了大棉花经济格局。与此相呼应的是,该区棉纺织产品在不断拓展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国门,有4家棉纺企业生产的高档棉纱和棉化纤产品出口到东南亚。

  棉农不仅“售棉无忧”,而且也尝到了加工环节的甜头。现在渝水区已有6500余名棉农变成棉纺织工人和棉花购销商。棉花购销商年购销棉花近3万吨,并带动1万多人从事棉产品运输等相关产业。对此,该区农业局一位干部感慨地说:“以前渝水棉花是有产无业,棉花虽是我们种的,但实际上是人家吃了‘肉’,我们只喝点‘汤’。棉农要真正富起来,不能走单独卖原料的老路,必须生产、销售、加工多管齐下。现在,我们是连‘肉’带‘汤’一起吃了。”

  黄波本报记者徐国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