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家庭创业 四两拨千斤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8日05:00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锦江区帮助下岗工开展家庭创业,搭建新型就业平台的故事

  本报记者严斌

  昨日下午,锦江区劳动局会议室座无虚席,一场别开生面的“家庭创业”典型座谈会在这里举行。来自全区家庭创业的成功人士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既回味了家庭创业的甘与苦,也将自己的创业经验和盘托出,供与会同志共享。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各位创业成功老板“爱拼才会赢”的现身说法引起了与会居民代表的强烈共鸣,那些一直徘徊,准备创业的市民都受到强烈的感染,憋足了劲,“我们都要甩开膀子干一场。”

  一年多来,锦江区以“家庭创业”活动为载体,因地制宜,多渠道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开办投资少、易创办、见效快的创业项目,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广泛的就业平台。截至目前,通过这项活动,已经建起“家庭创业”个体924个,带动就业人员2182人。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春城在今年2月曾对锦江区开展家庭创业的做法表示:开展灵活多样的家庭创业活动方向正确,对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和实现比较充分就业有积极作用,应积极引导并加以必要的扶持。

  故事一

  劝出来的水饺连锁店

  初尝成功后,王大姐更有了创业的信心。这时,社区的工作人员再次走上门来,看她的生意红红火火,鼓励她扩大经营规模,或者再开一家店面,政府还可以给他们支持……

  在龙舟南路,一排大大小小的铺面里,“家常味水饺店”坐落其中,乍一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当昨日记者10点过来到这里采访时,仍坐满了大老远到这里来吃水饺的人,吃了还要买上一口袋生水饺,带回给家里人享用。水饺店的老板王定惠正忙得不可开交,一边包着饺子,一边热情地招呼客人,对那些仍在排队等饺子吃的客人以微笑表示歉意。

  龙舟南路的这家水饺店已经是王定惠开的第三家水饺店了,由于生意太好,她和丈夫商量,正准备扩大规模。“刚才又有一个老板来游说我,要借我们的牌子,开一家加盟店,还有老板叫我们搬到市中心,给我们资金、铺面,还给我们分成呢。”王定惠的丈夫曾德光快人快语,向记者“炫耀”起来。谁曾料到,这对已经成为锦江区创业明星的夫妻,曾经濒临绝境,甚至到了差点向政府申请吃低保的地步。

  初次试水·从吃水饺到卖水饺

  王大姐以前是一个人人羡慕的国营企业干部,但是,就在她40岁这年,命运给她开了个玩笑,“自己并没有犯什么错误,咋说下岗就下岗了呢?”而且,已经在另外一家企业当了多年科长的丈夫也未能逃脱这一厄运,领了两万块钱从此和自己为之奋斗了多年的企业脱离了关系。

  夫妻俩下岗,孩子即将上初中,王大姐一家生活顿时陷入了困境。没有办法,王大姐不得不走出门去,寻找工作,但是由于王大姐年龄偏大,又没有文凭学历,也没有掌握什么技能,到很多单位应聘都吃了闭门羹。“那阵子,两口子天天就面对面坐着,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相对无语,欲哭无泪。”为了让儿子上好一点的初中,王大姐的丈夫将领回来的就业安置费全部拿出来用作择校费,从此,一家人就靠王大姐每月140元的生活费度日了,“那阵子,吃盐都很困难,我差点就向社区写申请领低保了。”

  正当夫妻俩走投无路时,龙舟路社区修了一排下岗职工创业铺面,每个铺面每个月只要100元租金。最初,坐惯了办公室的王大姐夫妻始终抛不下面子出去摆摊摊,最后是社区工作人员见她家确实困难,上门苦口婆心地劝说,两人才决定出去一试。但是,搞什么经营好呢?“民以食为天,人总是要吃饭,搞吃的肯定没错,就开个饺子店吧。”下定决心开饺子店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王大姐以前在家就喜欢包饺子,而且包的饺子大家都喜欢吃,这在邻居中都小有名气。

  几经波折,王大姐的“家常味水饺店”终于开张了。由于王大姐从一开始就树立起了诚实经营,以质量取胜的思路,水饺店很快就打开了局面。

  扩大规模·连锁店打开新局面

  初尝成功后,王大姐更有了创业的信心。这时,社区的工作人员再次走上门来,看她的生意红红火火,鼓励她扩大经营规模,或者再开一家店面。政府还可以给他们支持,根据锦江区家庭创业的政策,家庭创业视灵活就业看待,政府可以给予社保补贴,而且每吸收一个下岗工人,政府也会给一定的补助,同时,如果资金困难,政府提供担保,到银行贷小额无息贷款。

  对于贷款,王大姐还是有些犹豫,不过,社区工作人员倒是提醒了她,有了政府的这些支持,何不开个分店?说干就干,王大姐拿出赚得的5000元钱,在莲桂南路开了第一家分店。开了分店,王大姐仍以诚信为本,质量求胜。有一天,王大姐的两个店都同时关了门,这让很多前来吃水饺的客人很是不满,但是,当客人了解到其中的缘由后,不但没有责怪她,而且对她更加信任。原来,当天,王大姐一时疏忽,买回的猪肉包成饺子后,饺子一煮就全部都散了,王大姐怀疑当天的猪肉有问题,将全部水饺都倒掉了。

  不久前,王大姐在龙舟南路开了第三家分店,生意仍然出奇地好。这期间,由于她的水饺味道好,还有许多老板前来希望进行投资或加盟开分店。

  回馈社会·聘用的全是下岗工

  王大姐用自己的双手走出了下岗后的困境,成功后的她没有忘记其他下岗的兄弟姐妹,她开的“家常味水饺店”吸收了七个工人,全部都是下岗人员。而且,王大姐开的工资也比其他食品店高,尽管大家一般都只上半天班,但平均工资都达到了700元,而且她自己从来都不以老板自居,与员工吃一锅饭,累的活儿也都是自己干。

  后记:在家庭创业活动中,王大姐所在的河滨社区有三家“家常味”食品店取得了成功,包括“家常味水饺店”、“虎哥家常味面馆”、“家常味饭店”。河滨社区主任周继国介绍说,社区准备注册“家常味”商标,做大这一品牌。

  故事二

  借出来的皮鞋厂

  当东光街办了解到李厚章的情况后,主动上门,为他办理了下岗再就业的小额抵押贷款。一个月后,2万元贷款到手。工厂得救了。

  嘀哒嘀哒嘀哒嘀哒……车间里工人缝制皮鞋的机器声昼夜不停,这枯燥单调的声音,在天益皮鞋厂总经理李厚章听来却犹如天籁。下岗工人李厚章在锦江区开展的家庭创业中成长起来,并成为了全市的十佳创业明星,他的事迹还被编入了成都市创业教材。

  艰难起步·打工不如自己干

  李厚章和妻子罗俊屏都是成都市制鞋厂的下岗职工。现年52岁的李厚章原在制鞋厂从事医务和销售工作,妻子则从事行政管理工作。随着单位的改制,领取一次性安置费3万多元后,两人不得不自谋职业。

  下岗之初,夫妻俩走在街上连头都抬不起来。“但是凭着我们的能力,当时找家厂打工问题不大。”罗俊屏说。但是因为“咽不下这口气”,与其给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干,他们决定还是干老本行——皮革制鞋,于是用买断工龄的3万多元作为启动资金,踏上了创业之路。

  3万元除了租厂房就所剩无几,他们买来原工厂淘汰的3台左弯机,为了节约,只雇了3人,自己既当老板又做活路,皮革加工厂就这样勉强地开张了。但是,由于设备落后陈旧,当时工厂只能加工凉皮鞋,不少客户签合同时前来考察工厂,看到他们的设备转身就走,撂下的话都是:“这种老掉牙的破机器保证不了质量。”尽管如此,加工厂还是勉强生存下来。

  走出困局·政府小额抵押贷款

  转机很快出现,当东光街办了解到李厚章的情况后,主动上门,为他办理了下岗再就业的小额抵押贷款。一个月后,2万元贷款到手。2万贷款成了工厂的救命钱。依靠2万元贷款,他们立刻购买了7台新机器,就此工厂迎来新生,走上了快步发展大通道。现在,加工厂设备已经增加到28台,其中新机器14台,而计划中还将更新和添置15台新设备。今年,该厂已衔接业务15万双,总收预计可达150万元。

  富起来的李厚章没有忘记其他下岗失业的兄弟姐妹,他专门招聘失地农民和下岗工人。他的工厂有职工70余人,其中农民工有50多人,招聘下岗职工18名。

  故事三

  传出来的家电维修铺

  辖区很多居民都不知道这里还有一个家电维修店,街办和社区的工作人员于是主动为其打起了活广告,逢人便宣传李记家电维修店,店铺的人气也就逐渐好了起来……

  在莲新小区李记家电维修店铺里,老板李孝龙和两个小工正忙得不亦乐乎,“生意很不错,由于我们收费比较便宜,有的居民大老远都把家电拿到我这儿来修。”李孝龙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到去年4月,原莲新街办书记李峰上门动员李孝龙开展家庭创业时,他已经整整下岗了7年,其间虽然工作找了不少,但都干得不长。

  自己创业?这是李孝龙以前想都没想过的,自己以前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从没有做过类似的工作,一点经营的经验也没有,再说还有资金、房屋、客源、办证、进货渠道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如何解决?为打消李孝龙的顾虑,街办、社区的工作人员多次登门来到他家中,为其出主意想办法,分析市场前景。终于让李孝龙下了决心,开展家庭创业。

  李孝龙以前是一名电工,街办便和他商议,不妨开设一个电器维修店。为了扶持他,社区专门腾出了一间面积达22平方米的服务用房给他作经营场所,并承诺在创业的初期房租费给予全免,不仅如此,再就业优惠证、已中断的社保参保问题,街办都帮他进行了解决。

  在开业初期,李记家电维修店的生意并不好。街办干部又主动上门,帮他分析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主要是宣传不够,辖区很多居民都不知道这里还有一个家电维修店,随后,街办和社区的工作人员主动为其打起了活广告,逢人便宣传李记家电维修店,店铺的人气也就逐渐好了起来。

  访谈

  要让老百姓跳起来就能摸得着

  ——市政府参事王进博士

  下岗失业是人生的一个挫折,是挑战,但也更是机遇。

  当然,政府好的引导更有利于创业。锦江区开展家庭创业就是很好的引导。首先家庭创业是一个非常实事求是的创业方式。干任何事情都有不同的方式,但最切实际的方式才是最有效的。锦江区在家庭创业中,不是让大家都去搞高科技等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而是通过群众力所能及的方式,群众最贴身的方式,让大家一跳起来就能摸到的方式,解决大家的就业问题,这是贴近民情,行之有效的方式。同时,在创业活动中,还让社会各界都出创业金点子,并将这些金点子汇集成册,通过集思广益,收集到了很多群众能够干,喜欢干的创业点子,并让大家自己选择其中一个点子进行创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不是强加给大家,这种方式切实有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