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全面推进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河南建设步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8日05:04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同志们:

  这次召开的全省科学技术大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动员全省人民坚定不移地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河南,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值此机会,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获奖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我省科技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和崇高
的敬意!

  今年初,党中央、国务院隆重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这次大会是我国开始实施“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员大会,在我国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会议形成的决定和通过的规划,必将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上所作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总揽全局,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深刻分析了世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号召全党全社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温家宝总理的讲话深刻阐述了未来15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重大决策,是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

  在这次会议上成玉省长将对今后一个时期的科技创新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从实现中原崛起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河南的重大意义

  目前,我们正处在大变革、大开放、大发展的新时代,创新已成为时代的最显著特征。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与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加快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持,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十五”期间,我省共取得国家级奖励科技成果55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210件。“郑麦9023优质专用小麦”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鸡传染病

病毒快速检测试剂”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等奖空缺),“超薄浮法玻璃生产技术”、“植物蛋白质改性纤维”、“二维控制挠曲度轧机”等成果和专利达到了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涌现出了吴养洁、张铁岗、许为钢、李官奇等一批科技拔尖人才;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优质畜产品比重达6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十五”以来年均增速23%,高于同期工业增长速度6.5个百分点,科技进步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智力保证。但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科技总体水平还较低,同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同实现中原崛起的目标要求、同先进省市相比都有较大差距,主要是传统产业、低技术产业仍占主导地位,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设备多,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少;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科学研究实力较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我省科技事业发展的现状,与竞争发展、创新发展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与完成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实现中原崛起、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顺应趋势,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提高对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机遇意识,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以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开创我省科技发展新局面,加快创新型河南建设。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关键时期,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去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亲临河南视察指导工作时,明确要求河南“十一五”时期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这是胡总书记从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促进中部崛起的大局出发给我们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也是“十一五”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和历史任务。最近,中央又专题研究了促进中部崛起的工作,并出台了中发10号文件,提出了促进中部崛起的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全面贯彻落实胡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的决策部署,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归根到底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央的殷殷重托,已经出台的各种鼓励政策措施,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我省科技实力,广大干部群众中孕育的巨大创新冲动等都充分表明,依靠创新推动全省跨越式发展已经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势在必行。因此,省委、省政府决定,要把自主创新浓墨重彩地写在中原崛起的旗帜上,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河南,也就是要切实把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举措,摆在全部经济和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这对于我省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安全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河南,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坚持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支撑发展是科技进步的根本任务。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人均生产总值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是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资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逐步递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提高的时期。目前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已经跨越1000美元,连续多年依靠劳动力、资本、资源等要素支撑经济增长,发展成本加大、优势减少、活力下降的问题已经暴露,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已势在必行。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要求我们在今后十多年内必须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年均生产总值增长率保持在8.6%左右。完成这一任务,即使投资率长期保持近年40%左右的高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也必须达到60%,即在目前水平上提高20个百分点。可见,我省要继续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历史进程,必须让自主创新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发动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第二,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河南,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是坚持科学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目前,我省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是采掘业、原材料工业占60%以上,带动性强、关联度高、对长远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产业和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在内的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初级产品多,高中端产品、名牌产品少,产业产品同类化和同质化现象严重,结构性矛盾已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害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就是自主创新意识淡漠,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实践表明,自主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推进器,从传统农业、手工业和重化工,到今天的信息经济、生物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每一次产业的跃升和结构的调整,无不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客观结果,没有创新就难有大的发展。只有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和人才要素全面介入,才能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产业层次和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我省要从根本上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困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实现“腾笼换鸟”和“浴火重生”。

  第三,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河南,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一方面,我省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水资源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人均仅为全国的四分之一。另一方面,我省资源利用率低,地区GDP能耗是国内先进水平的2.1倍,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3至5倍,能源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一些资源开发型产业本身就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还相当严重。随着我省经济规模的扩大、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继续沿袭传统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巨大资源需求和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是我们完全不能承受的,必须做到适度适时适量开发资源,保护好我们及子孙后代的生活家园。自主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只有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找出路、找办法,才能进一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实现从资源消耗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的转变;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实现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增长转变;进而才能突破人口和能源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四,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河南,是提高我省区域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自主创新带来的效果是几何级的,正如一般的柴禾燃烧产生的动力与核动力无法相比是一样的。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和决定性因素,是第一竞争力。区域间竞争实力的消长,主要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是创新活跃的地方,就越容易形成产业革命的广阔舞台,一旦创新活力丧失,就面临着在竞争中出局的危险。18世纪以来,世界的科技中心和工业重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实际上是创新能力强弱的转换;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表现为速度的快慢,实质上是自主创新能力的差异。长期以来,引进国外技术一直是我国和我省提高技术与产业水平的重要途径,并且收到了明显成效。但是,技术引进明显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重依赖、轻进取的问题,造成对外技术依存度偏高,许多产业缺乏核心技术,不少企业技术“空心化”,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还依赖进口,这极大地影响了区域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大量事实证明,一般技术可以引进,核心技术很难引进;现代化的设备可以买来,现代化的经济买不来。我们必须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首要选择。只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减少对技术、装备引进的过度依赖,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以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才能加快产业和产品升级,改善外贸出口结构,化解贸易摩擦带来的影响,获得有利的国际贸易地位;才能在激烈的科技和市场竞争中占据战略制高点,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

  二、突出重点,通过科技创新的新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河南,首要的任务是全面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中央提出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是科学发展观在科技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我们必须把它贯穿于科技事业发展的全过程。要坚持自主创新,从增强我省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重点跨越,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坚持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要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坚持引领未来,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型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河南,关键是要紧密结合河南实际,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中心任务,以推动科技创新为重点,通过科技创新的大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这是由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实现中原崛起的奋斗目标决定的,也是科技发展自身规律的内在要求。自主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而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最直接、最有效,带动效应最大,对河南实现跨越发展至关重要。建设创新型河南,实现中原崛起的奋斗目标,加快发展是第一要务,而科技是加快发展的主导力量,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加快发展的根本,就抓住了实现中原崛起的关键。从我省科技发展的现状看,我们已经形成一定基础的科技体系,拥有一批优秀科技人才,在一些行业和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对科技的需求日趋旺盛,这些都为我们推进科技创新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和条件。科学技术发展不断突破人类传统认识极限,引发新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为我们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供了难得机遇。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影响长远、带动全局的重大科技问题,集中优势,合力攻关,务求突破。

  第一,要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实现突破。高新技术产业是战略产业、朝阳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引擎作用,直接决定着区域经济竞争力。中央明确提出要把中部地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我省在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以及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上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在现代装备制造业上也有相当的基础,只有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差距较大。我省的高新技术产业不仅与沿海发达地区无法相比,即使在中部地区也不占优势,突出表现在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少、骨干企业规模小、产业层次偏低,已成为影响我省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薄弱环节。我们要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支撑我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作为支撑中原崛起的强大筋骨,摆上突出位置,下更大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快发展。适应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的新形势,发挥“军中清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的信息技术研发优势。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努力把信息产业发展成为优势产业,加快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城镇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要大力培育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集群,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积极研发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发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产品,实施高新技术产业重大专项工程,为我省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引领作用,力争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在中部占有突出位置。

  我们强调优先发展、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决不是忽视传统产业的发展,传统产业也要努力做大做强。我们的很多优势产业都是传统产业,要始终坚持一手抓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一手抓传统产业的改造,努力使二者各展其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注重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拉长和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传统产业特别是支柱产业的优化升级,努力形成支柱产业科技化、科技产业支柱化的发展格局。同时,还要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集成创新能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能力,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围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大力促进社会领域的科技创新,让更多的科技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第二,要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上实现突破。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关键,也是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主要体现。从我省科技发展的现状看,我们既存在高水平科技成果缺乏的问题,也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够的问题,不少科技成果躺在研究所、实验室里睡大觉,很多停留在礼品、样品和展品阶段,即使被转化的科研成果也存在转化时间长、效益低等现象。出现这些问题,既有科研成果实用性不强,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的原因,也有市场中介服务不完善,资金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把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加速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助推器”,努力实现科技资源优势向科技经济优势的转变。具体讲就是要综合施策,建立有利于科研成果形成与转化的市场机制。一要推动产学研结合。据调查,科研机构自行研制的成果约50%被市场证明不可行,有30%可行但在商业上未必能成功,真正能成为商品的只有20%左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科研机构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化为方向,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实现从重论文、评职称的“封闭循环”向重市场、讲效益的“开放循环”转变,从“闷头想题目、闭门搞研究、成果束高阁”到“论文写在产品上,课题做到企业里,成果长入产业中”转变,加快产学研的融合。二要加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科技服务体系是成果拥有者和技术需求者之间的桥梁,是促进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纽带。进一步加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和规范科技服务机构,引导科技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促进科研成果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积极发展各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把孵化器建设成为转化科技成果的基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摇篮、创新要素资源汇聚结合的中心。加快中试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为社会提供成熟配套的工艺和技术,增强科研院所转化成果的能力,打通科技成果走向市场的道路。发展技术交易市场,促进技术商品的流通转让。三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是“勇敢和有耐心的资本”,发展风险投资是通过资本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捷径。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几乎每一次大规模的技术创新都是依托创业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发展起来的。要本着技术创新、金融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大风险投资的发展力度,开辟多渠道的风险投资资金来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第三,要在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上实现突破。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市场最敏感,对技术创新最需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最强。实践证明,再小的企业,一旦掌握先进核心技术,就可能成为市场的宠儿,再大的企业,一旦丧失自主创新能力,就必然会被市场所抛弃。近几年来,我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但总体上看,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十五”期间,全省企业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的只占28%,企业对科技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多数企业没有研发机构。要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抢占先机,就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彻底改变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的状况,促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一要加大科技投入。企业要牢固树立科技投入是最具潜力、最有效益投入的观念。没有充足的科技投入,企业就不会有高水平、高质量的技术创新。要采取积极措施,鼓励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该提的提足、该摊的摊足、该留的留足,不断提高研究开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确保企业有充足的研发资金。二要加强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建设。研发机构的水平直接决定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重点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健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院或重点实验室,使研发机构真正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动机”。企业要积极主动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加强合作,尽快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运行机制。三要加快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是促进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它们适应市场能力强、机制灵活的优势,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自主创新的生力军。

  第四,要在建设创新人才队伍上实现突破。科技创新,人才为本。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我省人力资源丰富,但人才资源不足,每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为15人,大大低于全国43人的平均水平,这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就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造就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的创新人才队伍。重点是要培养造就一批一流的科技领军人物,带动和培育一批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科技创新团队;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思想、国际化视野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使先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尽快培养造就一批社会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更加关爱、厚爱、偏爱广大科技人员,形成尊重和珍惜人才的浓厚社会氛围;科学制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步伐,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善于在创新中发现和培育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制定灵活多样的引进政策,重视运用“柔性”引进人才方式,吸引和聚集国内外一流的科技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直接或间接来我省创业;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积极推动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重奖在科技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要创造拴心贴心、宽心舒心的选人用人环境,做到用感情爱才、用事业育才、用待遇聚才、用机会引才,全力打造“中原人才高地”,实现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新突破。

  总之,要通过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上实现突破,使全省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开发一批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科技产品,打造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形成一批充满活力、具有实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统筹兼顾,全面推进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河南建设步伐

  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河南涉及技术、观念、体制、文化、政策等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协调推进。要在突出科技创新的同时,着力抓好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政策创新和文化创新,全面推进创新型河南建设。

  第一,要创新思想观念。这是推进创新型河南建设的总开关。对我省这样一个地处内陆的发展中省份来说,思想解放的程度、观念转变的进度,直接决定着创新的力度和创新型河南建设的速度。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河南,最重要的就是要用思想观念的解放,来求得创造活力的解放;用思想认识的提高,来求得创新能力的提高;用观念转变的加快,来求得创新型河南建设的加快。创新思想观念,要努力做到“六破六树”,就是要破除无所作为,墨守成规,按部就班的旧观念,树立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发展源泉的新观念;破除求全责备,急功近利,不能失败的旧观念,树立宽容失败,尊重个性,鼓励冒尖的新观念;破除创新只是科技人员责任的旧观念,树立人人都是创新主体的新观念;破除创新只是重大发明创造的旧观念,树立创新多元化、多层次的新观念;破除唯书唯上,论资排辈,迷信权威的旧观念,树立敢于探索,勇于挑战,创新面前人人平等的新观念;破除闭门造车的旧观念,树立开放合作的新观念。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创新的思想观念,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创新的体制弊端,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创新的做法和规定,积极营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社会氛围,不断激发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不断提出新见解、开拓新领域、创造新事物、开创新局面。

  第二,要创新体制机制。这是推进创新型河南建设的活力源泉。体制僵化、机制不活是自主创新的最大障碍。创新体制机制,最根本的就是要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在自主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为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河南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要坚持突出重点、攻破难点、重在建设,切实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符合省情的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着力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推进科技资源在全社会的集成、开放、共享和共用;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技评价和奖励机制,完善和规范科技成果的评价体系,引导科技人员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促进科技资源在全省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第三,要创新激励政策。这是推进创新型河南建设的有力保障。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必须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对科技进步与创新提供政策支持,是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普遍做法。我省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得还不够,科技事业和科技产业还比较薄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更要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要立足降低创业、创新成本,尽快形成开放竞争环境,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相互协调,在制定财税、金融、投资、产业等重大经济政策时,都要充分体现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要求,尽快形成一批系统、完善、相互衔接、相互配套的激励扶持政策。中央围绕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我省也要结合实际,抓紧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和细则。要把对科技事业发展特别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确保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认真落实国家鼓励扶持自主创新的各项税收政策,研究和探索鼓励企业增强自主创新的税收办法。积极协调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投放,同时支持和鼓励科技企业扩大直接融资。充分利用政府采购的庞大市场来鼓励自主创新,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我省企业生产的自主创新产品。鼓励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创造、使用、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要敢于、善于重奖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型研发领军人物、自主创新企业家、自主创新企业、自主研发机构等创新型人才和组织,营造全社会创新氛围。要继续推动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在加大技术引进的同时,更加重视和切实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第四,要弘扬创新文化。这是推进创新型河南的不竭动力。文化是创新的母体。有了鼓励创新的文化底蕴,才能有生生不息的创新能力。中华文化历来包含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闪烁着许多富有创新精神的光辉,是弘扬创新文化、增强创新能力的不竭源泉。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增强创新的自信心和勇气,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发扬红旗渠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敢于跨越、敢于争先。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创新的价值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使勇于创新者荣,使善于创新者富。要强化创新的团队意识和开放意识,大力提倡团结合作,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使我省的创新活动更多地汇集力量,融入全国,融入世界。要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要高度重视培养儿童和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把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要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全力打造中原创新文化,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鼓励,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让自主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河南,是一项极其艰巨和繁重的任务,也是一项极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必须加强领导,协调配合,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真正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经济和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科技工作汇报,适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科技工作,加强对有关重大问题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切实解决科技创新中的实际问题。深入调研,科学制定适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的科技发展规划。把科技投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扶持自主创新有关优惠政策落实情况等指标纳入目标管理,切实加大督促检查和考核奖惩的力度。各级各部门及社会各界要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协调一致和分工合作的良性机制。科技、发展改革、财政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规划纲要落实工作的具体指导,形成合力,抓好落实`。各民主党派和各级科协、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要在推动科技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广泛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在全省上下形成推动科技进步的创新热潮。要全心全意依靠全省人民,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动员全省人民增强科技意识、掌握科技知识、参与科技实践,形成浩浩荡荡的科技大军,向着创新型河南的宏伟目标前进!

  同志们,今天的河南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河南,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为推动河南跨越式发展,实现中原崛起而努力奋斗!②10

  徐光春

  (2006年5月10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