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这块土地是“工作的天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8日05:28 今日早报

  这块土地是“工作的天堂”

  三位不同身份就业者谈义乌创业感受

  □本报记者 王增军 刘伟/文 本报记者 胡元勇/摄

  在现代经济学和社会学中,“失业率”的大小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数据。这个数据不仅反映社会的富裕程度,更折射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程度。

  在义乌这块充满现代商业气息的土地上,就业压力却要小很多。下岗工人、“4050”人员、农村劳动力等困难人群可通过技能培训,顺利找到工作;律师、医生、教师、村干部可下海经商,走致富捷径;连老外也看中这庞大的市场,扎根义乌,把义乌当作“工作的天堂”。

  陈后英:免费技能培训让我致富

  39岁的陈后英是

义乌佛堂人,原是义乌矿山机械总厂员工,去年获得“义乌十大女经纪人”称号。“当初下岗时,我真的有点迷茫,不知该怎么过日子。”陈后英咧着嘴说,“幸亏镇里的技能培训班帮大忙,我从那里学到再就业的本事,生活也一天天好起来。”

  打工时每天工资15元

  陈后英和丈夫原是义乌矿山机械总厂双职工,生活过得还算顺利。1999年12月因企业改制,夫妻俩失业。这犹如晴天霹雳,打破小家庭的宁静。家里没钱做生意,自己也没本事去做其他工作,以后的生活怎么办?陈后英很迷茫。

  为维持生计,她跑到镇上摆过夜摊,亏了不少本钱。后又提着篮子,偷偷溜到义乌小商品市场卖水果,可没摊位,常被管理人员罚款。

  “那时,我几乎试过所有能赚钱的办法,可是非常不顺。”陈后英说,她去帮人打零工,可抠门的老板一天只给她15块工资。几天后,筋疲力尽的陈后英离开了。

  初试经纪人屡遭挫折

  2001年,陈后英看到有关“来料加工经纪人”的介绍,又有了新打算。“经纪人,其实就是中介人,从客户手里争取业务和原料,再分给手下一些员工做,员工是临时召集的。”陈后英说,“我那时没工作,但人缘还不错,就打算试一下。”

  没想到,这份职业也不顺利。因没经验,产品质量跟不上,陈后英连亏几次。一些好不容易争取到的客户,也逐渐对她失去信心。

  记得第一笔业务是加工一批头花,陈后英请邻居和同厂下岗的姐妹们帮忙。后来,陈后英没赚到加工费,还把一家三口一个月的生活费也贴了进去。丈夫劝她不要再干了,可陈后英清楚,那只是因为自己还不懂行。

  接受免费技能培训收获大

  2002年初,镇里传来举行免费技能培训的消息。近一个月内,陈后英每晚参加经纪人培训班。老师有的是劳动部门专家,有的是成功经纪人。“听他们上课,收获非常大。我明白了如何把关产品质量,也明白了对客户和加工者都必须注重信誉的道理。”

  培训班结束后,陈后英拿到了上岗证。“从那以后,我的工作突然顺利很多,业务越来越多,手下员工一度达到300多人,可业务还是忙不过来。”陈后英说。

  她一年发放加工费就达15万元,有的女工一年可领到8000元左右工资。

  [采访手记]

  知识就是财富,技能培训不仅解决了再就业难题,还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条件。义乌每年都会举行两次大规模的免费技能培训,有些乡镇每天为参加培训的人员提供午餐。义乌每年受训人员达到12万人次。31.6万名农村劳动力中,已有22万人经基本的学习和培训,转移到二、三产业。同时,义乌各地定期举行劳动力招聘会,动员企业接受各类就业困难人员。

  弗洛斯:在这里做生意感觉真好

  义乌是“商品的海洋和购物者的天堂”。 8000多名外商常驻义乌,每年另有20万来访者短期购物。许多外商都是被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吸引来的。来自巴基斯坦的弗洛斯已在义乌做了6年生意。他告诉记者,“只要义乌市场持续繁荣,就有生意做,我愿一辈子呆在这里。”

  生活不适应差点打退堂鼓

  日前,记者在红楼宾馆8206室,和弗洛斯聊了起来。6年前,29岁的弗洛斯无意中听朋友说,中国义乌商品很便宜,很多朋友都在那边做生意。弗洛斯于是匆忙赶来。可那时的弗洛斯根本不会说汉语,加上饮食、气候不大适应,到义乌后,生活上觉得非常别扭。

  大半个月没正式开张营业,弗洛斯的外贸开始不是很顺利。因没朋友,碰到一些事情,也不知该去哪解决。灰心之下,弗洛斯有了回国念头。

  巨大的商机留住了他

  “可我总觉得,义乌的市场非常大,就这么走了,非常可惜。”弗洛斯觉得,大市场就是最大的诱惑。

  弗洛斯几乎逛遍义乌市场每个角落。在他眼里,义乌货实在是价廉物美,“哪怕就从义乌买一只碗,都能带来利润。”几经犹豫,他留了下来,一边自学汉语,一边寻思怎么做大贸易。几年过去,弗洛斯在业内的名气越来越大,生意越来越好,还设了办事机构,每月发回去的货物都有好几个集装箱。

  在这里能找到自己想要的

  弗洛斯每月约缴水电费300多块钱。弗洛斯说,他租住两室一厅,请了阿姨照顾生活。

  弗洛斯逐渐把生活义乌化。他学会用筷子吃饭,有空时,就和朋友去KTV,或到杭州等地玩。“义乌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在这里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希望在这里一直干下去,有机会把老婆孩子都接过来。”弗洛斯说。

  [采访手记]

  作为全国首个开放外国人签证的县级市,义乌的外商办事机构达615家。今年4月初,20家外资商业企业领到了义乌市工商部门颁发的首批营业执照。目前,共有197个国家和地区的6.6万多名境外人员办理居留许可、签证常住义乌。

  义乌人免费教老外学中文、 老外当上居民代表;鸡鸣山社区、锦都社区等因外国人居住较多,建立“联合国社区”。住在鸡鸣山社区的巴基斯坦商人米尔描述说:“语不通、不碍事,市场、出入境管理、社区都有多语种翻译队伍;要买车,政府给发临时驾驶证;子女入学,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都不成问题。在义乌真是同在家一样方便。”

  金培苗:冒风险品味市场精彩

  虽然兜里有钱了,但金培苗还是一副农民打扮,坐着时喜欢把裤管卷到膝盖;虽然已做老板,但金培苗还留了些许村干部模样,说话时要先斟酌,讲究字正腔圆。“从村干部到商人,我也犹豫过,也被人指着脊梁骨骂过。” 金培苗说,“可我想,我有权力选择自己的路。如果我先富起来,说不定也能给其他村民提供经验。”

  辞职经商当时风险不小

  早在1989年,金培苗被选为义乌大陈镇红峰村村委委员兼文书,还负责会计工作。“当时工资按工作天数算的,工作一天10块钱,我还是较多的,一年大概有200天工作时间。”金培苗回忆说。

  几年后,金培苗突然有了辞职经商的念头。当时孩子才三岁,老婆在服装厂打工,家里开了小饮食店,邻居劝他不要出去冒风险。“我刚30岁出头,虽然这样的日子也不错,但出去闯一闯,可能会更好。”金培苗递了辞职书。

  赚了钱把村民们也带出来

  金培苗和村里几个年轻人一起,去北京最早的小商品市场。他们也是村里第一批走出去经商的人。被人骗过,亏过本,但金培苗一直坚持。不懂经商,就虚心请教市场里的朋友。“都是竞争对手,他们也会耍耍心眼,让我吃点亏。我就安慰自己,这是交学费。”

  卖了几年服装后,金培苗口袋渐渐鼓起来,于是劝亲戚朋友一起出来。“村里年轻人一个月可能就赚一两百元,但市场上一天就可赚这么多。”村里越来越多的人走了出来,现有近一半人家在外经商。

  “义乌市场非常发达,给我们到外面做生意提供条件。现在村里最有钱的人,都是那些最早到市场去做生意、后来又把钱拿去投资的人,生活水平都很OK了。” 金培苗竖起大拇指。

  能带动村民致富就是好路子

  说到具体收入,金培苗不肯详细透露。“不过肯定比在家里的人强多了,不说上百倍,几十倍肯定有的!”而有了钱后,金培苗也开始想换个行当,这几天正准备到永康去投资小水电。

  “早些时候,有人还骂我光顾自己赚大钱。其实我感觉经商也很正常的,村干部带领群众发家致富,而经商也是让我们群众发家致富。” 金培苗说,“经商后有钱了,可捐款给村里办学,还可投资办厂,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

  [采访手记]

  金培苗勇敢走进市场经商,这是他经商致富的主观条件,而义乌良好的市场大环境,则是他和村里人致富的客观条件:能够勇敢地走进市场,在市场经济的大浪中打拼出一片天地……金培苗的故事,能给渴望小康的人们以启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