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从朱老总“偶尔一次也不行”说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8日06:00 光明网
李月明

  1963年,77岁高龄的朱德同志到四川乐山视察工作,途经峨眉山时,当地老百姓担心他身体吃不消,特意为他准备了一副“滑竿”,但老人家坚决不同意坐。有人劝他:“你年岁大了,又不是常来这里,偶尔坐一次不算过分。”可他说:“偶尔一次也不行”。

  “偶尔一次也不行。”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严以律己的自觉,同时,也是宝贵的人生经验和智慧。

  明朝御史张瀚在《松窗梦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张瀚初任御史参见都台长官王廷相时,王廷相没给他讲什么大道理,只向他描述了一桩见闻:昨天乘轿进城遇雨,有个穿新鞋的轿夫从灰厂到长安街时,还择地而行,怕弄脏鞋,进城后泥泞渐多,一不小心踩进泥水之中,便“不复顾惜”了。王廷相说:“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这些话,“退而佩服公言,终身不敢忘”。

  法国小说家莫泊桑在小说《小酒桶》中也写了这样的事例。女主人公马格格瓦,将其田庄以每月250金法郎至她寿终的价格卖给一个叫汲可的老板。汲可为了让她早死,几次置办丰盛的菜肴,请马格格瓦作客,马格格瓦不吃不喝。但当有一次,汲可老板拿出自称“十足的陈酒”白兰地时,老妇人却忍不住了,“偶尔一次又何妨”?她终于连饮了三盅。当她带着醉意离开的时候,汲可老板还不忘送给她一桶白兰地。第二天,汲可老板又殷勤地送去了一小桶,并且又和马格洛瓦痛饮了三杯。就这样,老妇人逐渐染上了酒瘾,经常喝得醉醺醺的,终因喝酒大醉倒在雪地里冻死了。

  世界上任何事情,“一”都是基础。“一”是万事万物的起点。好事是从“一”开始的,坏习气、怀毛病也是从“一”开始的。在有关反腐败斗争的报道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一些本来不错的同志,原也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却稍一不慎,把握不住自己,抱着侥幸心理,“偶尔一次”,最终在犯罪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厦门远华案中,厦门海关原副关长接培勇一向自视清高,曾经让赖昌星大伤脑筋。金钱、美女和各种好处都打动不了他,但赖昌星煞费苦心弄来名书名画,请全国知名的书画名家到“红楼”与他切磋,他终于经不起“雅好”的诱惑,“偶尔一次”,便成了赖的俘虏;巨贪李真最初是他在做秘书时,“偶尔一次”背着上司收了一条中华烟和剃须刀,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最近原河北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副厅长兼省机电产品进出口办公室主任李友灿在衡水被执行死刑,他第一次接受贿赂时,是一个大信封里的4万元钱。然而也就是因为这“偶尔一次”,使他感到了来钱的容易,并在这一次次的“安全”受贿后,不满足于小打小闹了,从2001年8月到2003年4月期间,李友灿大发买卖配额财,非法收入总数达4723万元,日均进赃7万元人民币,直至最后,成为中国第一贪。

  现在,我们党正面着临执政的考验,前进路上,经常会遇到金钱、权利、美女等等形形色色的诱惑。然而有些同志却根本不加警惕:放松了学习,放弃了追求,放松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改造,大大咧咧,满不在乎。有的,专门追求脱离群众、背叛人民的生活方式;有的已经走向违法犯罪的的边缘,仍不思悔改。他们已经从“偶然一次”,变得习惯成自然了。这不仅严重影响党和人民的关系,也迟早会断送自己的政治前程。

  《尚书》说:“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宋代思想家程颐也说:“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历史和现实的许多事例都说明:只有一次,也是非常危险的。很多事情,其实都怕撕开“第一次”这个口子。犯错误也象吸大烟一样,一旦开了始,很容易上瘾,然后便想戒也难。什么“就干一次”等等,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有了第一次,往往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所以,作为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时刻保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思想境界,必须有清醒的头脑和清正廉洁的自觉,对有悖廉政的行为,就要象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那样,严于律己,“偶尔一次也不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