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汛期至 谨防地质灾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8日06:25 大洋网-广州日报

  

汛期至谨防地质灾害
汛期至谨防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造成住房开裂,成为危房。
汛期至谨防地质灾害
宽厚的土墙成为山下小村的保护神。
汛期至谨防地质灾害
山体滑坡威胁着山下的民居。

  文/图 记 者曹菁、卜瑜、叶仕欣、王冲寒

  通讯员廖伟军、万自明、李先德、涂永强

  核心

  提示

  目前,各地江河已进入主汛期,省国土厅高度重视,要求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与省气象台密切配合,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指导预警区内人民群众及时有效预防地质灾害。

  而来自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的报告指出, 2006年度我省地质灾害防范的重点地区是粤东、粤北、粤西山区。地质灾害汛期防范时期为4月15日至10月15日,重点防范时期为5月1日至9月30日。

  近日,本报记者奔走全省各地,对这些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一番“扫描”。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广东省200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在总结分析以往地质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和灾害损失程度的基础上,将全省划分为6个地质灾害防治区。

  粤北:中低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区

  本区包括韶关、清远市辖区,区内主要交通线路有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及国道线穿越本区。该区由中低山和岩溶盆地组成,山势高峻,地形切割强烈,岩石风化节理裂隙发育,局部地段风化层较厚,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易发生地质灾害。

  历史上降雨中心以清城、连南为中心,汛期特别注意预防自然和人为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英德隐覆岩溶区地面塌陷灾害和新丰县群发型崩滑流灾害。并加强大宝山多金属矿和凡口铅锌矿等矿山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工作。

  粤东:低山丘陵崩塌、滑坡、

  地面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区

  包括梅州、河源市辖区及惠州市所辖龙门县。该区花岗岩和变质岩风化残积土层分布广,厚度大,侵蚀、剥蚀、切割作用强烈,局部水土流失严重,易引发地质灾害。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经过本区。汛期可能形成梅州五华县、河源市紫金县两个暴雨中心。

  汛期应重点预防五华、梅县、大埔、龙川、紫金、和平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以及居民切坡建房形成的高陡不稳定斜坡地段,特别是要做好龙门和东源县2005年发生群发型地质灾害隐患地段的预防工作。

  粤西:低山丘陵崩塌、滑坡、地面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区

  包括肇庆市所辖怀集、广宁、封开、德庆县,云浮市全部,阳江市所辖阳春市,茂名市辖区、信宜、高州、化州市,湛江市所辖廉江市。该区以沉积岩为主,岩石节理裂隙发育、风化作用强烈、覆盖层厚薄不一、山区河流切割较强烈,易发生地质灾害。

  汛期可能形成罗定至信宜市暴雨中心,重点预防罗定、信宜、郁南、云安、新兴、高要、德庆和高州东北部等地危险斜坡可能形成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和云城区、阳春市春城至春湾、德城至六都地面塌陷灾害,西江河段两岸和广梧高速公路滑坡、崩塌,同时加强对云浮硫铁矿、茂名高岭土等大型采矿场崩塌和滑坡的监测与预防。

  珠江三角洲:平原台地软土地基不均匀沉降、地面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区

  本区以台地、平原为主,地势平坦,第四系沉积软土分布广。

  汛期重点预防地段是山地与平原交接的从化市和增城市及105国道从化至新丰段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同时加强平原区软土地基不均匀沉降和从化市、增城市派潭、白云区、花都区隐伏灰岩区的岩溶地面塌陷灾害的监测和预防。

  沿海平原:台地软土地基不均匀沉降、风暴潮为主的地质灾害区

  本区包括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市辖区,茂名市所辖电白县,阳江市辖区、阳西、阳东县,湛江市所辖吴川市。本区以平原、台地、丘陵为主,第四系沉积软土及风化残积土分布广、厚度大。

  受热带风暴影响带来的暴雨,造成洪水泛滥、河堤海堤溃决及其引发的崩塌、滑坡灾害链,汛期重点预防地段是公路、堤坝及工程开挖引起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软土地基沉陷地质灾害。

  雷州半岛:台地地裂缝为主的地质灾害区

  本区包括湛江市辖区、遂溪县、雷州市、徐闻县,以玄武岩台地、湛江组台地、北海组平原为主,地势平坦,第四系松散松软沉积土、火山岩残积土发育。残积土岩性主要为粘土、粉质粘土,孔隙比大,压缩性高,具有胀缩性,在气候干旱期易产生地裂缝;沉积软土易诱发软基沉陷地质灾害。

  汛期重点预防地裂缝、海堤溃决、硇洲岛海岸侵蚀地质灾害。

  清远

  进入汛期以来,强降雨天气正成为诱发粤北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主要因素,地质灾害隐患危害不容忽视。记者日前从清远市国土资源部门获悉,根据全市的地质灾害调查报告汇总数据显示,全市调查出有地质灾害的隐患点2958个,除了天然地质结构因素外,其中属于人为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就有600个,随时可能危及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如何规范采矿生产,防范地质灾害已刻不容缓。

  暴雨诱发地质灾害

  就在上月中旬,清远城区遭遇了一场50年一遇的暴雨袭击,诱发的地质灾害给当地群众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在城区银盏林场附近的石硖村,暴雨形成的泥石流顷刻间将村民的上千亩果园和良田毁坏。

  暴雨为何能轻易诱发山洪和泥石流?村民们告诉记者,罪魁祸首就是村边山上的采矿口,采矿留下的废泥、废沙、废石在暴雨过后形成的泥石流把上百亩果园一夜之间变成了沙地,厚厚的淤泥废物直接导致了果树的死亡,而且以村民本身力量根本无法清理如此巨量的泥沙。

  完成地质灾害隐患普查

  记者了解到,清远市国土部门已完成地质灾害隐患的普查。全市调查出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958个,其中人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就有600个,这些隐患点主要是因各地一些施工队取土采石不规范造成山体坍塌隐患。

  据清远市国土资源局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来,清远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发生了几宗地质自然灾害的个案。目前为把灾害降到最低,清远建立了地质灾害隐患点档案,落实监测人员,在隐患点设立明显的标志,以防地质灾害的危害。

  梅州

  山体滑坡形成60米悬崖

  昨日,记者来到距县城50公里外的棉洋镇溜砂村,这里地处省道238线56公里处山体从1999年开始发生滑坡,面积达75000平方米,受威胁对象有26户、250人、220间房屋。

  记者在现场看到,巨大的山体分裂后向山下推移,形成一个高达60米的悬崖,山下一户人家的2层楼房已被山泥彻底摧毁,只从泥土里露出小小一截钢筋混凝土楼面。

  据了解,至目前为止,这里的山体下滑仍在缓慢进行,是五华县9个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地段之一。为此,五华县国土资源局在现场悬挂了防灾避险明示牌,专门聘请了地质灾害预报监测员,向26户受威胁对象发放了地质灾害避险工作明白卡,明确指明下大雨时山下受威胁居民的撤离路线、转移安置地点等。山体滑坡发生6年来,没有发生过一宗人身伤亡事故。

  开发气象预警预报

  据了解,梅州市已建全了市、县、镇三级地质灾害防治群防网,梅州全市还聘请了6000多名村级地质灾害防治监察员,协助做好预防预报工作。

  与此同时,梅州市还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制成光盘,发到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每一户居民手中,并向61133多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居民发放地质灾害避险工作明白卡。

  另外,从今年开始,为防治地质灾害,梅州市国土资源局自筹资金,与当地气象部门联合开发气象预警预报防治地质灾害软件,完善气象预警预报信号,防治地质灾害。

  汕头

  眼下已进入汕头市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因为汛期降雨集中,特别是台风暴雨容易诱发山体塌崩、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等地质灾害。

  台风成最大威胁

  汕头市地处沿海,预计全年对汕头市有影响的热带气旋(台风)约有2~4个,其中有1~2个有严重影响,汕头市防汛形势较为严峻。台风其间雨水集中,危害更为严重,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更大。

  目前汕头市有中小型水库183个,由于汛期地质灾害引发中型级别以上的滑坡、塌崩、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小。但汛期地质灾害引发小型级别的滑坡、塌崩、砂层液化引发垮堤、垮坝的可能性较大。

  分区重点巡查

  根据汕头市国土资源部署,山区农村重点调查陡坡开挖建房的隐患点;矿区重点巡查调查尾矿和废渣堆放点可能因暴雨诱发泥石流隐患点;公路、铁路沿线和学校校址重点巡查调查可能发生崩塌、滑坡地段的隐患点,旅游区要重点巡查调查可能威胁游客生命安全的地质灾害危险点。

  韶关

  鸣土炮、敲铜锣互示险情

  韶关市地处粤北中低山区,地形相对高差较大、地质构造复杂。2002年7月19日,受连续强降雨影响,翁源县群辉村突然发生严重山体滑坡险情,造成1死13伤惨重灾情。时隔4年后再次回到群辉村,当年灾难的遗迹仍依稀可见。

  记者在现场看到,两道各长约60米的挡土墙仿佛一条安全线,牢牢守护着山下村庄。这两道挡土墙各厚约4米,高约6米,由钢筋水泥铸就,墙体上还满布着排水口。就是这两座挡土墙,在暴风雨到来的时候,可以将松软的山土围住,有效防止滑坡、塌方灾害的发生。

  当地政府还与村民签订了责任书,每个责任人担负着在灾害发生时向附近数户人家通知预警的责任,灾害发生时,村民互相之间可以用鸣土炮、敲铜锣等有效的土方法互相通报险情逃生。

  预防灾害:避让与治理结合

  韶关市专家告诉记者,目前该市的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依靠“群测群防,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汛期到来之前,地方政府与国土部门指派专人对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对居住在隐患点附近的群众发放“明白卡”。

  温馨提示

  需改变观念

  勿“倚山傍水”建房

  专家介绍,假如群众发现周围出现地面裂缝、地下水突然冒出、清水变浑水、房坪开裂、山体出现裂缝等异常情况时,这都有可能是地质灾害发生前的预兆,必须立即向政府和国土部门报告,并采取防范措施。

  翁源县国土局的一位专家则特别提醒,部分地质灾害频繁的山区地区群众需改变“倚山傍水”的建房观念。

  据介绍,在不了解山体地质结构情况的前提下,在山下建设住宅时,常因暴露、推平原有地面而诱发灾害;农村人工切坡建房后一般不作护坡处理或仅在坡脚筑有浆砌石挡墙,雨季土体饱和后极易产生崩塌、滑坡。

  而雨季一旦发生滑坡、塌方等险情,山下住宅则首当其冲;假如在山坡下又有小河流经之处建房,一旦山体水土流失严重,土石流到小溪,造成河床上升,河水就有可能倒灌进河边的住宅中。

  温馨提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