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山民下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8日07:53 大众网-大众日报

  终于下山了。

  近几天,祖祖辈辈在山顶上居住的临朐县寺头镇双龙西山村的8户村民陆续搬到了山下,圆了多年做个“山外人”的梦想。5月15日,记者前往走访了这些还沉浸在激动之中的村民。

  双龙西山村坐落在海拔700多米高的双龙西山上。多年来,村民们在这个连县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走路难、吃水难、种地难、就医难、上学难,当然致富更难。双龙西山村是潍坊市最后一个通电村,那还是在20世纪末由政府把电线拉到村里后实现的。

  记者决定先去看看山民们世代居住的村落。离开山脚下的潍九公路,车子便不能开了,只能沿着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走。路窄坡陡,大约3公里的山路,走了足足有50分钟。到了村里,记者看到,房子大都是用山石垒起来的,有些已是墙倒屋塌。村里的地都“挂”在山坡上,东一块西一块,大的有一二亩,小的只有一张床大,全村的土地有几百块。村子往南翻过两道山梁,是全村惟一的水源———一个叫“马眼”的山泉。这里一天最多出四五担水,一家分不到一担。因为等水的时间比往家挑的时间还要长得多,所以,村里人都把挑水叫“等水”。因为缺水,大牲畜不敢养,地里的活便全靠人力。而地是山岭薄地,粮食产量低产,产下来刚够糊口的。没有余粮可卖,村民自然也就没有钱花。村里没有学校,冬天大雪封山时,小孩就没法下山上学了。

  去年底,镇里决定将这8户村民全部搬到山下。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搬迁涉及宅基地、口粮田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最终,镇里确定了“就亲安置”的方案。

  8户村民中,有一户只有一位老人,可以安置到镇敬老院。另外7户,有3户与青崖村有亲戚关系,4户与西福泉村有亲戚关系,镇上就将他们分别安置到这两个村。青崖村和西福泉村分别召开了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们一致同意接纳这些山民。村里为迁入户划出了宅基地,又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给他们划出了口粮田。镇上

人大代表、机关干部、教师和企业捐款5万多元,财政上也拿出了部分钱,解决了建房启动资金问题。

  来到青崖村,搬迁户王者友的新房就在公路旁,可是他家的房门紧锁着,邻居说他到附近厂子打工去了。但他家新房上写的一幅对联无疑道出了他的喜悦和感激之情:“建华堂立家业幸亏乡邻朋友帮忙,择福地迁新居感谢党委政府关爱”。

  在西福泉村,记者看到迁入的4户山民房屋相连,一排4户,每户5间。新瓦房8米多宽,整洁明亮。李天顺正在收拾新房。他风趣地把这次搬迁称为“外嫁”。他说他家共兄弟三人,早年二弟到青崖村当了倒插门女婿,前些年三弟又到中福泉村入了赘。他今年59岁了,如今却“嫁”到了西福泉村。

  拉起山上生活的艰辛,李天顺只说了两件事:一是山上的人家大多数有自行车,但都寄存在山下的亲戚朋友家。有事外出时,走到山下骑自行车去办事。回来后再将自行车放到亲戚朋友那里,然后走上山去。二是有一年村里一王姓姑娘在山外找了个男朋友。有一次,男朋友骑

摩托车登门拜访,熄了好几次火也只能走到半山腰。最后,他只好把摩托车放在半山腰独自走了上去。

  “这下好了,搬到这里后,不仅房子好,路好,而且还有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与原来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李天顺指着前边不远处的公路说,这里交通方便,他正琢磨着干点什么买卖。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