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的书房情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8日08:27 贵州日报

  我一直想有一个书房,这一情结由来已久。从前阅读《红楼梦》、《儒林外史》和《歧路灯》等小说,了解到文人和个人书房的关系十分密切,那时就羡慕书房。知识分子是个体脑力劳动者,安身立命,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不能没有独立的书房。还好,伴随着贵州教育事业的改革,伴随着贵州大学的发展,伴随着我的成长和我所走过的艰苦历程,它终于来到了我的身边,令人慨叹,也令人振奋。

  1959年我大学毕业之后,被分配到贵州大学中文系任教。那时青年教师居住简陋,两个人或三个人、四个人共住一间小屋子,书籍没有地方放,就堆在床头上,也放在靠墙的床边上,每天就伴着书籍睡觉,这样子度过了三四年的光阴。

  结婚之后,一家人有了一间房子,学校发给一个书架和一张三抽桌。我将桌子摆在窗下,书架立在旁边,于是卧室就兼书房,这样又过了若干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分得一处套房,两室一厅,这是不错的,但没有书房,仍然是卧室兼书房。这时书也增加多了,满卧室到处是书。晚上怕影响妻子和孩子睡觉,就用一张纸围在灯泡上,将灯罩起来,这样每晚就可以工作到深夜。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上世纪九十年代贵大开始

集资建房。当时按规定教授居住面积100平方米(现在120平方米),四室两厅两卫。2000年搬进新居,除了我们老两口和女儿、儿子应用的三间卧室之外,还有一间是专用书房。这真是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高兴之余,精心设计:沿壁摆满了书架和书柜,写字台靠近窗户,电脑桌连着写字台。我的妻还在写字台前面的墙上,为我专门设计了一壁镶嵌式书柜,存放常用书籍,以方便翻检阅读。窗外不知谁家栽有数丛竹子,几年即连成一片,映入眼帘,顿觉一片绿意,使我的书房有如《红楼梦》中大观园的“潇湘馆”,窗前亦有千竿竹,早晚看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使书房蕴藉着一种高雅的格调,给人一种舒适温馨的感觉。

  有了这样一间书房,可谓称心如意。每天走进书房,仿佛觉得就是这里才是我的一方天地,可以自由自在地在这里读书、备课、撰文、构想,兴致盎然,激情洋溢,任凭情思在学苑书海里徜徉。无论白天夜晚,无论春夏秋冬,总与书房有着难舍难分的不解之缘。严冬时节,我常爱独自在书房里静坐,只要有个小型电暖器,整个书房都是暖融融的。酷夏来临,这里就是我避暑的所在,将窗户打开,凉风习习,空气像滤过的一样,一派清新气息。其实,我最喜落雨天气在书房里构思运想,外面淅淅沥沥的雨声,萧瑟凄厉的风声,室内却异常寂静。这时,头脑也像洗涤过的一样不存纤尘,了无挂碍。在寂静和寂寞中,“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助而不自知者也。我喜欢这种寂寞和孤独,有些学问就是在寂寞和孤独中做出来的,许多文章也就是在寂寞和孤独中写出来的。这不是局外人所能体会得到的。

  当然也并非总是寂寞。有时同行教授前来少述片刻;有时下课之后,学生常来访谈,来的多半是硕士研究生的男男女女,在书房里交流学术,切磋问题,他们也帮助我解决电脑技术难题,整个书房充满了欢声笑语。师生相处,和谐融洽,真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舒畅、惬意、美好、温馨,这是书房带给我的。

  古人有为书房起室名别号之风,传至明清,愈为盛行,今人亦多为之。我延续旧习,为自己的书房起名“百荟书屋”。“百荟”,取芳草无涯、萃聚人才之意;“书屋”,也即书房,放书、藏书、读书写字的屋子。

  我爱我的书房,它使我的晚年有着充实的人生,弥补过去荒废的时光。退休之后,书房依然是我的精神伴侣,始终不离不弃。尤其在不堪回首的往事涌向心头的时候,此情无计可消除,是书房为我排遣……

  我爱我的书房,它使我倾心电脑,埋首书案,忘却荣辱,淡泊名利,陶冶身心,涵养性情,心境安于平淡。有谁知,书房更使我憧憬,使我向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或许这是老教师的普遍心态吧。还能做些什么有益的事情呢?坐在书房,我时常问着自己。

  (作者系贵州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

  作者:曲沐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