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信贷支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8日08:32 贵州日报

  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命题,再次表明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同时,还要求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作用,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为此,农村信用社必须坚持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品种、增强服务功能的原则,增加支农贷款有效投入,重点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项目,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十一五”期间,贵州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每年支持新农村建设贷款投
入60亿元以上,“十一五”期间共投入350亿元以上。

  深化改革奠定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坚实基础

  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截止到2006年3月末,贵州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370.3亿元,较2003年末增加192.3亿元,增长107.5%;各项贷款余额299.5亿元,较2003年末增加155亿元、增长107.3%。其中,农业贷款余额202.6亿元,占贵州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的97%,实现了省联社成立两年后,存贷款规模翻一番的目标。2003年以来,贵州农村信用社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广大农户开辟了脱贫致富的“绿色通道”,贵州省农信社农户贷款余额168亿元,占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规模的83.2%,占总农户的54%。重点支持了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城郊型畜牧业、养殖小区建设,扶持、培育一批畜禽养殖和加工龙头企业。仅2005年贵州省农信社新发放畜牧业贷款17.72亿元。积极支持社区重点建设项目,扶持小企业的发展,培植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05年,贵州农村信用社共向1507户小企业投放贷款20亿元、投放小城镇建设贷款7.76亿元。

  农信社为“三农”服务水平更加提高。贵州农村信用社开展“优质服务月”活动,推行“窗口服务承诺”,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强化命在农业、根在农村、情系农民的责任意识,树立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经营理念。贵州农村信用社1769个营业网点实现贵州通存通兑,与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成功对接;作为人民银行在全国惟一的“农民工取款”试点省,贵州农村信用社2005年12月29日成功开通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业务,农民工在务工地或家乡办理银行卡并存入资金后,就可以直接到各农村信用社网点提取现金。这一异地跨行取现的新型特色服务,为几百万农民工提供了方便、快捷、安全的金融服务,有效地避免了农民工外出和返乡携带现金的风险。2006年1月24日,贵州农村信用社“信合卡”正式发行。现在,贵州农村信用社在结算、资金汇划等方面开始与各商业银行并驾齐驱,完全可以满足“三农”资金往来中的方便、快捷、安全等多种需求。

  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环境更加宽松。农村信用社交由省委、省政府管理后,全省各级党政认真贯彻落实《关于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帮助农村信用社组织存款、清收旧贷、动员入股、提供实物或现金捐赠等方面,为农村信用社壮大资金实力,增强防范风险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银监机构、人民银行以及财税部门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文件精神,使国家扶持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及时落实到位,为农村信用社改善资产质量,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他金融机构及相关涉农部门,整合金融和资金资源,加强与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合作,也为农村信用社更好地服务“三农”发挥了积极作用。

  突出重点,加大投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信贷支持

  继续采取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方式,努力满足广大农户生产生活的信贷需求。实践证明,不需要担保抵押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和符合农村信用社经营实际的信贷方式。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使之成为农村信用社的主打品种和广大农户获得资金支持的“绿色通道”。在深入开展资信调查,全面建立农户档案的基础上,对信用农户发证面达到100%。结合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和信用农户的偿还能力,适当将“优秀农户”的授信额度提高到1万至3万元,把使用范围从生产领域扩展到消费领域。坚持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原则,真正体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快捷、灵活、方便的特点。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和期限,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利率给予优惠,对受灾地区农户贷款的利率适当下浮;按照生产经营周期,合理确定贷款期限,确保讲信用的农户获得贷款的有效支持。

  推广联保贷款、社团贷款业务,大力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确保支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围绕建设生态畜牧业大省的目标,大力支持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城郊型畜牧业、养殖小区建设。结合各地自然资源和市场多样化需求,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特”,大力支持发展脱毒薯类、辣椒、蔬菜、烤烟、油菜、茶叶、水果、中药材、花卉等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名优水产品养殖。以龙头企业、“公司+农户”和“民办民营民管民受益”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支持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和“订单农业”发展。对专业大户和种养能手所需大额信贷资金,可采取联保贷款方式予以贷款支持。在有条件的地方,可试行小企业评级授信或企业联保方式予以贷款支持。对龙头企业或大型项目,可以委托贷款、社团贷款方式予以贷款支持。从今年起,农村信用社与各类龙头企业、乡镇企业和专业经济组织建立业务联系,每年安排信贷资金30亿元以上。

  拓展信贷服务领域,着力支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树立大农业观念,结合社区经济区位特点,实行分类指导,积极拓展信贷服务领域。城郊型、城区型农村信用社要运用信贷杠杆,积极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今年,配合贵州“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工作,要积极支持农村集贸市场建设。按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做法,在小城镇推广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小额信用贷款业务,支持农村商贸、运输等服务业发展。借鉴城市居民购房按揭贷款业务的经验,开展农民建房按揭贷款业务,支持符合村镇建设规划、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农民到农村集镇建房。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全程的信贷和金融服务。按照各地旅游发展规划,支持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民族旅游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

  创新信贷支持方式,主动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中央明确指出,要下决心将国家基础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这是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大好机遇,也是农村信用社拓展信贷领域的大好机遇。主动参与县市政府列入财政预算或上级相关部门投入计划、有按年度拨款保证的农村公路、农田水利、农电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医疗卫生、教育培训、文化信息等公益事业建设项目。今年,积极探索权益质押、动产质押、物权质押、担保公司担保、有固定收入的干部职工担保等方式,重点支持以“三建”(优质产业、基本农田、公共设施)、“三改”(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人居环境)、“五提高”(农民收入、农民素质、社保能力、民主管理水平、乡风文明程度)为内容的“百村试点”。继续支持农村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和以“四在农家”等活动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典型。

  深化改革,努力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要在今年内全面完成农村信用社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的改革。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创造条件,深化改革,逐步把农村信用社办成产权明晰、经营有特色的社区性农村银行业机构,为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建立新的、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牢固树立服务“三农”的意识,改进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发展活力,为实施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机制保障。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强化信贷等基础管理,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简化贷款手续,方便农民贷款,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保证可持续支持新农村建设。

  作者:刘乃云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