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回族“山花儿”等被列名保护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8日08:53 法制日报

  许多珍贵的民间艺术日趋衰落;

  许多有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的文化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许多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消失,有的濒临失传;

  许多珍贵的实物和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5月17日,话语中一连用了4个“许多”的宁夏文化厅厅长李克强告诉记者,在目前国家尚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宁夏率先通过立法保护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明智之举。

  宁夏是全国惟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回族人口达二百多万,占全国回族人口的六分之一。回族山花、回族服饰、回族武术、回族饮食、回族医药、回族器乐等伴随着伊斯兰文化的起源、发展和传承,成为回族群众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作为民族标志性文化的回族传统服饰及其穿戴习俗正在宁夏弱化,目前只在西海固南部山区尚有零星遗存。

  宁夏回族民间器乐及其习俗传承了古代地域原生态乐器、西北边塞乐器,具有鲜明回族文化特征的哇鸣、咪咪、口弦等回族乐器在汉唐时代就在宁夏回族地区流传,到20世纪却迅速消失,至今很少有人问津。

  宁夏回族“山花儿”作为回族群众愉悦自我、吐呐情感的一种山野民歌,目前能够掌握多首曲目和风格的唱家已为数不多,且多已年过古稀,以至于自然传承纽带无法维系……

  李克强介绍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迁,以及长期以来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保护,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失传甚至绝迹的境地。

  2006年5月12日召开的自治区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上,《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被正式提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进行了初审。

  草案在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确定保护范围的基础上,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体育、游艺活动、民间故事、器乐、剪纸、雕刻、泥塑、戏曲、社火、曲艺、舞蹈、回族婚俗、回族传统民间医术、服饰、礼仪以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相关的原始资料、实物、场所等文化载体和空间等共计8大种类纳入保护范围,明确规定县(市、区)文化行政部门要采取录音、录像、拍照、文字记录、数字化多媒体、实物收集等方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编列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进行广泛征集、收购、委托收藏和代为保管。被列入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其具有的知识产权受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保护。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喻通告诉记者,《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保护条例》即将再审通过。

  据了解,目前,宁夏已初步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初期目录共六大类近百个品种。泾源县的回族“踏脚”,被列为全国回族民间文化保护试点项目;回族服饰、回族武术、回族饮食等10个项目被自治区列为重点保护项目。其中,泾源县回族“踏脚”、宁夏回族山花儿艺术、回族服饰、回族器乐、隆德高台社火等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本网银川5月17日电

  (责任编辑 徐兰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