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卖血式脱贫是饮鸩止渴之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8日09:15 上海青年报

  □王石川若按人均1天消费1美元的联合国最低标准,中国贫困人口的总数将不少于2亿,仅次于印度位列世界第二。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雷明近日表示,当前扶贫要防止卖血式脱贫:贫困地区较少享受扶贫项目带来的益处,却必须承担污染环境的后果。这将使当地本就脆弱的生态更加脆弱。

  表面上看,卖血式脱贫源于当地脱贫心切,以致饥不择食,实际上则折射出以往扶
贫思路的悖谬:扶贫等于寻钱,扶贫等于输血。这种扶贫思路当然会加剧当地贫困,最关键的是,它误读了贫困的定义和掩盖了扶贫的真正内涵。

  通常来说,贫困是指在物质资料处于匮乏或遭受剥夺的一种状况。其实这种理解是浅层次的,它掩盖了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正如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曾指出的,“贫困必须被视为是一种对基本能力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

  卖血式脱贫,也许能给当地带来一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利益,但贫困居民如果没有被授之以渔,或者仍然处于权利贫困的境地,他们就不可能真正摆脱贫困。据2005年第18期的《求是》报道,在2003年,我国有1460万贫困人口越过温饱线,但同时又有1540万人返贫。

  学者莫伊尼汉在《认识贫困》中指出,生活于贫困境况中的人们,由于从小就受到贫困文化的熏陶,他们缺少向上流动的动力,环境也难以使他们有较高的成就动机。这就是所谓的贫困循环理论,对此我们并不陌生,放羊娃的最高理想就是娶妻生子让下一代继续放羊,这是最明显的例子。因此,单纯的输血改变不了贫困居民的思想观念。

  笔者认为,卖血式脱贫的最大恶果还不是毁弃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而是回避了如何救济当地居民的权利贫困。森给发展下的定义是“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这不仅包括人们免受与贫困相连的各种困苦的能力,还包括教育、健康等方面的社会安排。

  作为扶贫者,自然必须了解贫困阶层的生活,尤其要了解贫困阶层为何贫困的真正原因。具体而言,一方面要立即摒弃急功近利的扶贫思路,一方面则要积极加大对贫困居民的教育扶贫\(或者说能力扶贫\)和权利扶贫。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