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橙色的《新闻调查》“沉”在了哪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8日09:22 温州新闻网

  5月17日《中国青年报》消息:《新闻调查》门前公关的队伍可能不比《焦点访谈》短,因为《焦点访谈》节目作为日播的13分钟节目,可能当天就捅出去了。而《新闻调查》作为周播的45分钟节目,从拍摄到制作、剪辑、播出,给来公关的人留了长达两周的“排队”时间。制片人张洁向记者证实,几乎每一期舆论监督节目,都有公关行为出现。有一些节目因此被贴上橙色标签锁入柜子,但大部分节目还是如期播出了。

  华盛顿国立气象研究所的墙上有这么一句话:“当我们做对了,没有人会记得;当我们做错了,没有人会忘记!”感谢《新闻调查》的刚性和血性,让我们记得了很多;也感谢那些在柜子里“沉睡”的橙色历史,毕竟有人翻阅过。是的,我们对舆论监督的爱恨情愁,皆因其站在法理之外的民间立场直接观照了宏大语境下的个体生存,我们更冀望于“众情激愤”的舆论氛围推动着法治社会的沉重车轮。橙色的《新闻调查》,再次印证着坊间“不怕上告怕上报”的悖论:当舆论英雄带动执法机关“被动执法”时,犯罪分子便“防舆论之口甚于防警察”——这是一种道义上的最高奖赏、也是一种法制上的现实遗憾,而一切的一切最终是以记者兄弟的身家性命和被打上橙色标记的节目资源埋了单。

  橙色的新闻“沉”在了哪里?表面看,她折翼在异化的“新闻公关”的阴霾里,地方权力和部门私利以其超乎想象的话语张力消弭着新闻的正义取向,我们不能怨恨给新闻打橙色标记的人,当一个群体在游戏规则外暗流汹涌,苛责个人的坚持是很唐吉·诃德的事情,“大家都在讲笑话就别要求一个人讲

神话”。我们可以要求新闻工作者“用生命去实践新闻的庄严神圣与正义”,但开列的成本不能过于高昂,当新闻正义的成本高出了警戒线,新闻的相对独立性就会成了随风倒的旗。柜子里的橙色新闻,就当是一个时代的潜规则玩儿的黑色
幽默
而已。

  橙色的新闻“沉”在了“媒介审判”的高蹈里,由于舆论监督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公众基于对媒体的一贯信赖,其监督、批评权利可能反而超越了相对封闭的法院的“话语权”,而事实上司法与舆论不是太亲近了,而是在“王母娘娘化”的体制下各自孤傲着,结果是新闻的法制化永远是纸上的爱情,“权力公关”、“人脉公关”等第三者兴风作浪就不足为奇了;此外,舆论监督的作用过分“突出”和“重要”,也暴露出其他监督、纠错机制的缺失或无效,这是危险而令人不安的信号,当我们误把新闻当作遏止黑恶势力的“有效武器”,这种身份错位后的力量悬殊也直接导致了橙色新闻的沉沙折戢。

  “新闻调查”不是凌越法律底线的万能超人,当社会一次次给它出示了“橙色”的“警示牌”——那些锁在柜子里的“新闻”就是被深喉着的声音,是最声情并茂的举报信,是我们反思舆论监督的视觉警醒。(稿源:红网)

  (作者:邓海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