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人类对灾害的认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8日09:28 南方日报

  灾害风险管理

  段华明

  趋吉避凶是人类的本能,人类一直没有停止过对灾害原因的研究和预控的追求。从巫术、风水到宗教,莫不隐含着以人为努力来降低灾害发生几率的动机与愿望。即使到了现
代,仍有不少人应用各种古老手段来处理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我认为人类对于灾害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自然现象为中心。人类早期关于灾害的概念,主要是对自然力量的特征及其对人类造成的影响的初浅的、不全面的认识。从远古到近古,人类对灾害实质的理解常常带有迷信的色彩,大多认为是上天或神灵对人类的惩戒。公元前1950年以前,古巴比伦人将房屋倒塌和村落淹没看成是恶毒的天神所为,把忍受意外当成人类生存的自然伴生物。在18世纪之前,人类视某些传染病为上帝的安排。经过了漫长的磨难之后,古巴比伦人才逐渐认识到,房屋倒塌不是神灵所为,而是建造者的过失所致,可以通过改进设计和施工有效控制;洪水具有周期性,可以追究其成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减轻损失。

  在中国古代,灾原指自然发生的火灾。《左传·宣公十六年》载:“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在许慎《说文解字》中,灾意为水、火之合为害。后来泛指水、火、荒旱等天灾所造成的祸害,诸如水灾、火灾、旱灾、虫灾、风灾、雹灾等等。而某些不常见的现象往往被视为灾变或灾异,诸如洪涝、山崩、地震、日月食等自然变异,认为是上天对人类的示警或惩罚。公元前780年西周地震的发生与10年后西周的灭亡巧合,催生了“地震天戒”的观点,在其后对于地震成因的几种解释中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流传了数千年。班固《白虎通·灾变》载:“天所以有灾变何?所以谴告人君觉悟其行,欲令悔过修德深思虑也。”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汉书·宣帝纪》载:“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由于灾变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难以抵御的危害,演变为将灾、害两字合并使用,同时还有灾患、灾祸、灾难、灾荒、灾殃之谓。

  第二阶段,以对人类的危害为中心。自人类产生之时就开始的关于灾害的探究和阐释,直到近代以来方才渐趋科学。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灾害实质的理解逐渐由以不可思议的自然现象为中心,转移到以自然现象对人类的影响为中心,认为是对人的生命财产带来破坏和损害作用的事件。由于缺乏对灾害明确、统一的认识,人们一般把自然灾害等同于灾害。

  古代视瘟疫为天谴。时至近代,传染病已被理解为可控制的自然现象,像

天花、鼠疫等这些曾经在世界各地猖狂肆虐的传染病,如今已成为淡漠的往事。尽管某些传染病诸如
艾滋病
、感冒等流行病一时还难以全面有效地控制,近些年又新出现或复生了一些诸如埃博拉
病毒
、SARS等易传染、死亡率高的疾病,但是人类始终充满希望地在研究如何战而胜之。

  第三阶段,以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为焦点。早期人类关于灾害的理念更多地体现在自然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了自觉和不自觉地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自然界也开始了对人类的“报复”。历史进入近现代,人类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不断增强人类对自然的“控制”与“征服”能力,但所带来的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却是前所未有,以至于厄尔尼诺现象、温室效应、沙尘暴、大洪水、大旱灾、沙漠化等,纷至沓来,造成了已经显露的和有些现在仍无法预知的破坏。随着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灾害的经济社会成因日趋明显和尖锐。

  今天看来,灾害总体上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含社会灾害)两大类型,即天灾人祸。凡是对人类、社会和环境产生危害影响的事件,不论它是自然发生的还是人为导致的,也不论它是突发性的还是迟缓性的,都当属于灾害。我的定义是,灾害是指自然发生或人为产生的异常变动,给人类的生命、生活和生产,对社会功能和生态环境具有危害性的后果。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所教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