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吉雪萍的"闷骚"考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8日09:28 东方网

  

评论:吉雪萍的"闷骚"考辨
郝铭鉴作品集真是“祸从口出”!日前《新民晚报》刊出一篇短评——《吉雪萍不该说“闷骚”》,对颇有影响的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吉雪萍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家庭演播室》为庆祝开播四周年,请来了一帮如花美女,其中有陈好、何美钿等当红演艺明星。当台上你一言、我一语地调侃陈好时,吉雪萍也插了一句:“她是一个‘闷骚’型的女孩。”

  《新民晚报》的短评便是针对这句评语的。作者声色俱厉地说:吉雪萍竟在大庭广众之下,“口无遮拦地说出如此低俗无聊的评语,实在令人惊讶”。“这不仅是对女嘉宾不尊重,更有损于节目的品牌形象。”短评在结尾处甚至下了这样的判断: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读完这篇短评我有点“闷”。我仿佛观看了一出《三叉口》。这恐怕是一场不应该发生的交锋。吉雪萍口中的“闷骚”和短评作者笔下的“闷骚”,其实并不是一回事。

  吉雪萍口中的“闷骚”,是一个流行词语。它在网络上赢得一片喝彩,现在正在走向传统媒体。“闷骚”的“骚”,就是“作秀”的“秀”。英语中的show,台湾译作“秀”,香港译作“骚”,它的意思是表演、演出。香港《语文建设通讯》载文称,“闷骚”的本义即“沉闷的表演”。一场球赛如果沉闷乏味,常被记者称作“闷骚”。

  “闷骚”本是一个贬义词,现在已逐渐演变为褒义词,词义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可以用来指称一个人的内敛的、含蓄的气质。它是“隐忍而不失优雅的性感”,是“永远与魅力有关”的“成熟风度”,是“淡淡的不可抗拒的暗香浮动”,是“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总之,在一些年轻人心中,“闷骚”已经成为一种人生境界。它迂回婉转,暗放明收,“多一分嫌骚,少一分嫌闷”,是胜于“风情万种”的“值得认识和表达的隐性元素”。当然,“闷骚”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顾影自怜、孤芳自赏、曲高和寡、外冷内热。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语义,“闷骚”的运用已进入“疯狂”状态。什么样的人称得上“闷骚”呢?“冷艳精灵”王菲、“半是清纯半是妖媚”的章子怡、“纯情的蛊惑”周迅、“人淡如菊静如蕾”的徐静蕾、“沧桑变为典雅”的张曼玉……不仅女人“闷骚”,男人也“闷骚”,比如“万千柔情的铮铮铁汉”孙红雷、“阳光里的抑郁王子”言承旭、“充满质感魅力”的胡兵、“清透激爽”的潘玮柏、“俊美性感”的吴彦祖……蔡依林、周杰伦甚至自己评介自己是“闷骚”型的人物。

  短评作者笔下的“闷骚”,则是一个方言词语。“骚”字从马,本义指刷马,段玉裁注《说文》:“人曰搔,马曰骚,其意一也。”

  “骚”又通“臊”,由臊臭义引申出轻佻义、淫荡义,“三言两拍”中骂人,常带一个“骚”字。“骚货”,这是对人的极大的污蔑。上海方言中曾流行一个词语,就是“闷骚”。所谓“闷骚”,义为表面上是“

窈窕淑女”,暗地里却是“水性杨花”。这是一种假正经。

  同样一个“闷骚”,吉雪萍用它,是想过一把时尚瘾,在语言运用中求新求异;而在短评作者听来,却是不堪入耳的污言秽语,是“低俗无聊”的脏话粗话。于是,一场碰撞便不可避免。我想,这是同形词造成的信息错位吧。

  考辨至此,想说两点意见。第一点是说给吉雪萍们听的。吃开口饭不容易。在电视这样的媒体上吃开口饭尤其不容易,大庭广众,众目睽睽,其压力可想而知。正因为此,社会应对主持人持宽容态度,宽容口误,宽容急不择言,宽容前言不搭后语;但作为主持人,则应不断提高职业素养,特别是要保持一种语言警觉,不要被流行词语牵着鼻子走。一味地求新求异,缺乏清醒的判断;陶醉于脱口而出,忽视冷静的思考:这都是主持人的大忌。吉雪萍身为在上海长大的女孩子,应该估计到“闷骚”一词可能造成的社会误解,作为一个成熟的主持人,可以设法避开这种风险。

  第二点是说给媒体听的。当代语文生活空前活跃,媒体功不可没。语言当随时代,作为大众媒体,理应追求语言的时代感,这是媒体活力的体现,因此媒体对流行语言情有独钟,我认为是无可非议的。然而,我们同时还应看到,媒体语言对社会语文生活具有示范作用,作为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还应自觉对流行语言进行过滤、选择和引导。当年“作秀”和“做骚”并起,考虑到“骚”字长期存在的负面意义,媒体最终选择了“作秀”。其中涉及的,不仅是字音字义问题,还有文化心理问题。如今“闷骚”崛起,媒体同样应该保持必要的矜持和谨慎,而不是趋之若鹜。有时,适当的改造也是必要的。比如,能否考虑到词汇的系统性,把“闷骚”写作“闷秀”呢?


作者:郝铭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