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卡扎菲转身:生存更需要勇气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8日09:33 南方新闻网

  天下论坛之陶短房专栏

  三十多年来,提起美国和利比亚,大家脑海里会立即蹦出“死敌”两字。如果说萨达姆甚至本·拉丹还曾一度是美国的伙伴、盟友,利比亚的卡扎菲几乎自1969年9月1日、27岁的他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开始,就与美国为敌。可以说,在二战后,要论与美国为敌的历史,除了卡斯特罗,几无人能与卡扎菲相比。

  就是这样一对几年前还怒目相向的死敌,如今居然化干戈为玉帛。2004年6月,两国恢复了中断24年之久的外交关系;本月15日,两国宣布外交全面解冻,一对死敌的手就这样戏剧性地交握在一起。

  是何原因促使“反美旗手”卡扎菲在如此短时间内做出惊人转变?要知道直到2001年,人们还能不断听到他对美国的抨击。

  即使最抱偏见的评论家也承认,卡扎菲是一个有理想、有理论的“革命者”。他是纳赛尔主义的忠实信徒,推崇其伊斯兰平均主义、泛阿拉伯主义、泛伊斯兰主义和反西方主义的思想。自掌权以来,卡扎菲“绿色革命”的轨迹,正是遵循着这一理论方针亦步亦趋。为实现这一“革命理想”,几十年来他不惜代价、持之以恒地鼓吹、推行反美反犹反西方的国策,不论是拒绝承认以色列,还是不断尝试和邻国合并,甚至在国内清除西方文化影响、废除各级政府代以人民委员会,直到驱逐外资,与美国交火,无不是他顽强“绿色革命”理念的贯彻和实施,从这一角度看,卡扎菲并非善变。

  但并不善变的他终于变了,而且是彻头彻尾的改变。

  与美国的对立使

利比亚一直被视作“流氓国家”,长期的政治孤立、经济制裁,令这个以石油出口为经济命脉的小国元气大伤。仅美国对利比亚17年的禁运和22年的旅游禁令,就令利比亚每年遭受3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1988年以前,虽然美、英、法和利比亚交恶甚至交火,但许多欧洲国家尚持中立立场。洛克比空难的发生导致整个西方世界与利比亚反目并对其进行全面制裁。冷战告终、苏联解体更令卡扎菲陷入彻底孤立境地。为摆脱困局,他一度对内实行高压政治,强推“革命总动员计划”,对全国实行军管并把工作时间延长至12小时,同时压缩产业结构、厉行节约并限制消费品生产和进口;对外首倡非洲联盟、阿拉伯联盟并慷慨援助,以争取国际支持。但这一切收效甚微:一方面国内民众因生活水平下降而怨声载道,另一方面其在国际舞台上不惜工本赢得的些许声誉,又因其卷入乍得内战并惨败及对邻国的武装骚扰而被抵消。国内动乱频仍加上国际活动空间愈益狭窄,促使卡扎菲不得不认真思考一个严酷的问题:要革命还是要生存。

  回头看答案很明显:“9·11”事件发生后,利比亚出人意料地成为首个谴责恐怖主义并向华盛顿志哀的阿拉伯国家;2003年8月,利比亚终于同意官方承担洛克比空难责任并支付巨额赔偿,不久又宣布中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发展计划。这一系列的姿态最终导致今日的利美握手——十几年前卡扎菲曾说,和美国人握手会让自己感到恶心。

  对于美国而言这再好不过,倒不仅为了石油(利比亚日出口石油不过134万桶,前卡扎菲时代最盛时对美日出口不过100万桶,占美国日石油消耗量不到5%),更主要的是为利用利比亚的影响力,减少自己反恐的难度和压力;对卡扎菲而言,正如他的亲信所说,“利比亚现在的工作重点是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此要“进一步推动利比亚与国际社会,特别是与美国和英国关系的发展”,惟有如此,才能摆脱政治孤立和经济困境,挽救自己的政治生命,进而借此在非盟、阿盟中重新扮演地区大国的重要角色。

  当然,这样的转变不论对卡扎菲还是对利比亚,都是无比痛苦、艰难的:如果说革命需要勇气的话,生存就更需要。

  (作者系旅加学者)

  专栏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