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乡下仔娶地主小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8日09:41 南方新闻网

  乡下仔娶地主小姐

  1976年工农兵大学生邓细铁“立场不稳”与地主女儿结良缘

  广州1976口述史

  讲述背景

  “文革”期间,青年男女择偶都重视对方的家庭成分。当时的婚礼仪式很简单,大多举行一些小型的茶话会,称之为革命婚礼;婚礼服饰方面,时兴穿军装、红卫兵服装;结婚贺礼方面,流行送《毛主席语录》。“文革”后期,新人们开始追求“三转一响”,即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等。

  “1976·广州口述史”,复活特殊年代的特殊记忆。

  征集讲述人和线索。一经采用,支付线索费。

  电话:020-87388888;传真:87373419;电邮:guangzhouxw@vip.sohu.com

  (请注明“1976·广州口述史”栏目收)

  栏目顾问:

  陈登贵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原所长、现任业务指导

  黄穗生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处处长

  为结婚,年龄上做手脚

  邓细铁:1976年5月7号,早上9点多,我们俩到荔湾区黄沙街民政局去登记结婚。

  我是白云区石井镇人,祖辈务农。当时我的户口在荔湾区的黄沙街。我把我俩的户口本、单位证明放到民政局工作人员的面前,说要领结婚证。他们什么都没说,立刻给我们办了两张结婚证书。

  你现在看到我们的结婚证上,我的年龄是30岁,阿仪的年龄是25岁。实际上,我比阿仪大9岁,怎么变成相差四岁?

  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规定,男20岁,女18岁,才能结婚。但是我们单位规定,男的要满27岁、女的要满24岁;或者男女年龄加起来满51岁,才允许结婚。我和阿仪的年龄加起来虽然已经达到这个要求了,但是我还是不放心。她是1955年生的,我怕民政局的人认为她才21周岁,不给登记,就把她户口本上的“1955年”手工涂改成“1951年”。我平时在厂里是搞配图(设计)工作,做这点手脚是小儿科。

  领了证,手拉手浪漫一把

  领到结婚证,出门时,我大喊了一声,“我结婚了”!高兴啊!我和阿仪手拉着手去散步。以前我们恋爱时,就逛过一两次沙面公园,手都不敢碰一下,还要离得远远的。我俩走到长堤大马路的“大三元酒家”,这可是广州的老字号,我提议去吃一顿。那次吃了三个菜,其中有一个是炒肉丁,一共花了7块多,很奢侈啊!我那时工资才41.5元,在厂里吃饭,花1毛3分就有肉有菜。不过我不心疼这7元钱。那一顿吃得很饱很饱。(旁白:邓细铁很满意地抚摸着肚子)

  谈恋爱,别人都不看好

  我和阿仪是自由恋爱,没有人介绍。1966年我高中毕业,就回家耕田了。之后,在农科组当组员、在农械厂当电工,1970年,我被推荐到广东化工学院读化工机械专业,成了工农兵大学生。

  1973年,大学毕业,就到郊区铝厂搞机械设计,她在铝厂里的五金仓库。我去仓库找材料,和别人说不清楚,她很“醒目”,很快就找到我要的材料。以后我每次都去找她,慢慢就认识了。当时有60个年轻人进了铝厂车间,文化水平都比较低。我晚上经常组织部分学徒补课,她不属于这个车间,也拿着一个笔记本去听课,我就注意到她了。

  黎佩仪插话:我是初中学历,细铁当时在我们厂里是唯一的工农兵大学生。他来了以后,我好羡慕啊。周围的人,有的连小学程度都达不到。

  谈恋爱时很多人笑我们。我和他相比,有“三高”:个头高5厘米,工资高出5毛钱,工龄高出1年。不过他年龄比我大很多。

  我父亲一开始不同意我和细铁结婚,他想给我介绍一个有钱人,那人有很多香港亲戚。“文革”中找香港人通婚是很危险的,但到1976年,“南风窗”盛行,很多人都想找香港人结婚。我身边的小姐妹也劝我,有知识的人当时不受重视,日子未必过得好。但我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

  “文革”时,查到我妈妈是地主。我当时才12岁。那时我妈每天回家写检讨,挂着地主的大牌。不久她生病,是白血病,不到一个月就去世了。我当时心情真是很惨很惨(有点哽咽)。

  邓细铁:谈婚论嫁的时候,我才知道阿仪的母亲过去是地主。但是我不介意她的阶级出身,我看中的就是她上进好学。

  “文革”时,选择对象很重视对方家庭成分。我一个贫下中农的儿子,娶了一个地主的女儿,不说家庭不允许,社会也不允许,人家会说这是“被这个地主女腐蚀了”或“站不住立场了”。但这个风气到1976年淡化很多。

  摆酒席,有鸡没乳猪

  农历八月初八,我们在老家的邓氏祠堂摆了桌酒席。那时物资紧张,就自己做了几个菜,有鸡没有乳猪。

  我们在南方大厦各自买了一件的确良衬衣,我的是湖水蓝色,她的是粉红色。那时,已经不时兴结婚穿军装、红卫兵服装了。在前几年,还时兴亲戚朋友给新人送“红宝书”(即《毛主席语录》)。我们那时没有,只有我阿姨送了一条毛巾被。“文革”时的婚礼还流行背毛主席语录、诗词,跳“忠字舞”。我们没有搞这些仪式,没有向领袖像敬礼,也没有给祖先上香。

  那时年轻人结婚流行“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我们结婚前已经有了自行车和手表。婚后,岳父送了台缝纫机,我们在年底买了一部珠江牌收音机。

  为怀旧,曾想再去“大三元”

  新房是一间12平方米的房子,是阿仪找她单位领导要的。房子在(白云区)江高镇大松岗斜坡上,是“大跃进”时期盖的居民楼,很旧。上公共厕所要走六七十米。家中没有装自来水,我们那地势高,公共水流得很慢,用水只好跑到别的单位去“偷”。

  黎佩仪:刚结婚时家里什么也没有,只做了一张大床和一个男装柜。这在那个年代很正常,我们都没有抱怨。细铁为我付出了很多。后来,我上了电大,十几年前拿到会计师资格证,他都帮我复习,很辛苦。

  邓细铁:现在我和她出去,有人猜我们是父女,不过年龄差距似乎小了一点;猜我们是夫妻吧,年龄差距似乎又大了一点。(说到这里,邓细铁面有得意之色。)我打听过“大三元”什么时候重新开业,原来我们打算结婚三十周年纪念日的时候去怀旧的。

  讲述人:邓细铁

  男,广州石井镇人,1946年出生。工农兵大学生,1976年,在广州郊区铝厂搞机械设计。

  讲述人:黎佩仪

  女,祖籍广东开平,1955年出生于广州。1976年在广州郊区铝厂五金仓库工作。“文革”中,其母因为是地主身份被批斗很快病故。

  本版记录人:本报记者许黎娜实习生刘淑芬本版摄影:本报记者许冰实习生程永强(资料图片除外)

  图:

  邓细铁和黎佩仪恩爱如初。

  1976年邓细铁和黎佩仪新婚后合影留念。资料图片

  (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