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走进民勤系列报道之现状——家园悲歌(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8日09:49 兰州晨报

  村落里,那揪心的荒凉

  在民勤县北面,沿青土湖的东湖、西渠等5个乡镇一直被称作“湖区”,以前这些地方都是“可耕可渔”的丰饶之地,有“小北京”、“刮金板”之称,这儿曾经草丰水美,牛肥马壮,人丁兴旺,然而随着青土湖的消亡,风沙肆虐和荒漠化的逼近,大多村民都成了“生态难民”纷纷搬走,民勤历史上最富庶的5个乡镇逐渐沦为贫困地区。风沙中,随处可见
空荡荡的村落,大片枯死的沙枣树和遍地的残垣断壁似乎在诉说着什么!

  令人揪心的荒凉

  4月25日,我们进入“湖区”,眼前已看不到任何“水草丰美”的迹象了,很多村庄与沙漠为邻,公路两边是一块块的荒滩和一片片枯死的沙枣树,越是前行,越是感到荒凉。到西渠镇后,我们又沿着一条小路向北,走到位于沙漠边缘的西渠镇志云村,这里曾被称为中国当代因生态灾难而整体抛弃家园的“当代遗址”。

  从一个路口拐进志云村5社,成排枯死的沙枣树迎风立在村口,路边的荒地上有几座孤坟,村庄里到处是残垣断壁和封死的大门,让人感到揪心的荒凉。采访车穿过村子时,我们始终没有看到一个人影,村庄里寂静得让人有些害怕,而实际上这个村庄至今还有10多户人家在此留守,只不过这仅有的生气完全被淹没在了残垣断壁之中。

  一座废弃的村庄

  距志云村5社几里远的庄子便是志云村11社,这里原有60多户人、900多亩耕地,如今村民已全部外迁,这里已成了一片废墟。4月25日下午,记者来到这个已经废弃的村庄,庄子边一棵不高的树丫上有一个硕大的喜鹊窝,几乎伸手可及,我们以为没有喜鹊栖居,但刚走到旁边,一只喜鹊突然从窝里扑棱棱飞走,看来好久没有人打扰它的生活了。整个庄子如同经历了一场灾难或浩劫一般,所有的房屋全成了残垣断壁。随便穿墙走进一户“人家”,遗弃的土炕锅台,似乎还残留着丝丝余温,但它的主人如今早已不知“漂流”到何方了,庄子里随处可见散落在地的残破的瓶瓶罐罐。在一户人家的门槛边,横陈着一具花猫的尸体,尸体已经风干,这只猫很可能是在主人搬家时正好出外了,它归来时蹲在门槛边等待并呼唤着主人,直到死去,我们似乎还能听到它当时凄惨的呼叫声。走出庄子转身回望,整个庄子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悲壮而凄凉。

  志云村的马支书告诉记者,近年来该村有80多户近300人陆续外出自谋生路,现在村子的水井都干了,树也死了,他无奈地说:“过年连个社火都闹不起来了。”

  志云村的衰落,其实就是民勤处于两大沙漠最前沿位置的东湖、西渠、中渠、收成、红沙梁五乡镇生态灾难的一个缩影,人们毁屋拆房,湖区的一个庄子一夜之间就可能变成一片废墟,沙逼人走留下的残垣断壁随处可见,触目惊心。据统计显示,“湖区”有25万亩耕地被弃耕,近8万人、20多万头牲畜饮水发生困难,大部分地方因水质恶化而不能种植粮食。近10年来,有3万多人沦为生态难民,举家流落他乡。民勤的一首歌谣唱道:“天下有民勤人,民勤无天下人”就是对民勤人背井离乡,浪迹天涯的苦涩写照。

  学生锐减学校关门

  举家外迁的人群中,那些跟随父母远走他乡的孩子们娇小的身影想来尤其让人心酸,他们没有像父辈一样感受过家乡曾经的丰饶和秀美,却过早地与小伙伴们分离,颠沛流离,成了一名小生态难民。志云村以前有两所小学,设在志云五社的东红小学2004年因学生锐减而关门。4月28日上午,记者来到该小学看到,几排校舍十分整齐,但破碎的窗户和丛生的荒草昭示着它被废弃的命运,教室内落满了厚厚的一层尘土,大多教室的正前方还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红色标语,后面还有“学习园地”的遗迹,有的黑板上还保留着最后一堂课老师的板书,但这里已经没有了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数里之外便是志云村的另一所小学志云小学,记者赶到时,孩子们正在上上午的最后一堂课,一年级有9名孩子,二年级有11名孩子,偌大的教室显得空空荡荡的。据学校的丁老师说,以前这是一所完全小学,最多时有近200名学生,但如今只有70名学生了。丁老师说:“现在沙窝子都到人的眼皮底下了,也难怪啊!但学校有一个娃娃就得教一个娃娃。”中午放学了,孩子们列队回家,他们集体唱着一首歌名为《爸爸和妈妈》的儿歌,娇小的身影很快就消失在荒漠之中。丁老师一直目送着孩子们远去,他说他最害怕刮起沙尘暴,这里只要沙尘一起,便变得天昏地暗,人们连眼睛都睁不开,这时候如果孩子们放学回家就非常危险,每每遇到沙尘暴老师便将孩子们留在教室里,或者分批一一送回家中。

  难舍家园勤劳致富

  2002年是志云村人口外流的高峰期,用当地人的话说,当时能搬走的都搬走了,留下的都是没有能力搬走的。现在留下来的人日子逐渐好过了,2003年秋天,村子里压上了自来水,全村共有20个供水点,解决了人们的生活用水问题,而且现在人均水浇地达两亩多,近年来随着棉花、茴香等农产品价格的上扬,农民的收入提高了,村民的信心大增,每年都盼着多种些地。志云村马支书说,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近3000元,比以前大有增加,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停放着三轮车、

摩托车,手机、彩电十分普及,村里的人都说,这里的耕地面积大,只要有水种啥长啥,只要把风沙挡住,生活绝对不会有问题。现在村里也有人开始盖新房了,还有两户搬走的人家在外漂泊了几年后今年又举家搬了回来,他们带着一身的疲惫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马支书说,说来说去他们还是难舍家园啊!他说:“这片土地上还得有人在,人一走沙就进来了,保住家园,一定要治沙!”

  本报记者冯保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