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亮点解读]“穿西装戴斗笠”的嘉庚建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8日10:37 海峡网-厦门日报

  从建筑特色看,集美学村校园建筑具有五大鲜明的特色。

  一是穿西装,戴斗笠。著名建筑学家陈从周曾评价说:“陈嘉庚先生的思想与艺术境界是乡与国,乡情国思跃然于其建筑物上。”嘉庚先生在南洋的经商活动中,饱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欺凌,这必然会在某一个方面反映出来。在他建造的欧式大楼顶上,都会加上中国传统的歇山顶燕尾屋顶,很像闽南农民戴的斗笠。以中华民族的传统“压制”欧式建
筑,塑造了强烈的闽南地域特色。

  陈嘉庚说:“每个民族都有他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性的

建筑艺术,趋同于异族而抹杀自己民族的建筑文化艺术,是没有国性的。”这种“穿西装、戴斗笠”的建筑,不土不洋,既土又洋,风格独特,气势灵动,秀美出众,被中国建筑界所认同。道南楼、黎明楼、延平楼以及南薰楼等教学楼都采用了这种建筑风格。

  二是三曲燕尾脊。闽南红砖民居,其主厝使用的燕尾屋脊,有单曲和双曲之分;护厝的马鞍脊,有方形、锐形、曲形、直形、圆形之别。燕尾马鞍两相匹配,表现出闽南红砖民居的曲线美、形体美。但陈嘉庚先生却创造性地使用三曲燕尾,一幢红瓦双坡欧式主体的屋顶上,左右六个燕尾高高扬起,在蓝天白云下振翅欲飞,匀称美丽得无以比拟,难怪著名诗人郭小川会赞道:“好似天堂仙景,又似海底龙宫”。这在闽南乃至福建都找不到类同的,为中国建筑形式增添了新元素。

  三是彩色出砖入石。陈嘉庚勇于创新,他把闽南红砖民居的出砖入石方法优化到了极致,利用厦门盛产多色花岗石的优势,在建筑主体和立面以及柱子上也使用彩色花岗石镶成图案,色彩本原,美观大方,稳重和谐,使整体的美感大增,个性更加鲜明,这种彩色的出砖入石建筑工艺,陈嘉庚先生是中国创新的第一人。道南楼、黎明楼和延平楼等采用的就是这种建筑风格。

  四是梁檩桁柱不油漆。厦门地处沿海,气候温湿,油漆了的梁檩桁柱头尾部分容易遭温湿侵袭,滋生白蚁。陈嘉庚先生严令工匠不准油漆梁檩桁柱,而让整根木材暴露在空气中,任凭海风吹拂,这样反而不易生长白蚁,房屋更加安全。所以,凡陈先生督造的建筑,建造时匠人的手印、泥水痕迹等都原封保留。道南楼和黎明楼等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五是创新嘉庚瓦。在闽南的红砖民居中,传统使用的瓦片是薄而易脆的仰合平板瓦。陈嘉庚先生对这种传统的瓦片进行了改进,将小片的平板瓦改成可以搭挂的大片“改良瓦”,工艺简单且又牢固,很快被建筑界所接受,称其为“嘉庚瓦”。后来,嘉庚瓦还从红土烧制发展到用水泥制作,这种水泥改良瓦风行了几十年,直到改革开放后出现新型的S瓦,水泥瓦才淡出建材市场。

  

[亮点解读]“穿西装戴斗笠”的嘉庚建筑

  集美大学新校舍传承了嘉庚建筑的风格。(来源:厦门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