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中国教育的春天正向我们走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8日12:00 光明网
王代金

  一、分数并非唯一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应试教育愈愈烈的现状,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已经颁布7年,虽然南京等少数地区尝试推行了素质教育,但由于关系学生命运的高考依然是一考定终身,加之南京等地遭遇高考之痛,所以素质教育便成了一句遮人耳目的响亮口号和令人向往的美丽童话,而应试教育仍然是当前中
学教育的主体所在。

  人们深知应试教育的极大危害,它严重禁锢了学生的创新、质疑能力,学生被长期训练成一个个接受知识的容器和一个个填写标准答案的工具——如此教育现状,何来创新人才,何能振兴民族?——纵观中国教育,中学与大学脱节,大学与社会脱节,最终是大学生难以就业,素质能力严重缺乏。因此,不改革目前高考现状,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将永远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值得肯定的是,上海

复旦、交大两所重点大学今年一改多年以考分录取学生的办法,而是首次采用“面试”录取了600名学生。

  上海交通大学分管教学、招生的副校长印杰说出了中国目前高考的现实:“分数优先。一分之差可决定考生是进重点大学还是一般大学;一分之差,一志愿之差,往往使考生与大学失之交臂。惟分数论的培育模式的后果是过分强调培养学生追求标准答案。过分强调标准答案等于抹杀学生的创造力,久而久之学生则变成了‘答题机器’”。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也指出:“长期以来,学生按分数高低‘划拨’到各高校,却很少考虑学校的需求,而建设一流大学,当然需要一流的生源(即适合学校发展特色的优秀学生,而不是光分数高的学生)”。

  对于全国上千所高校来说,上海复旦、交大区区两所学校不过是九牛一毛。但两所重点高校率先吃螃蟹,第一个尝鲜,毕竟是一次难能可贵的破冰之履,它既是对解放以来三十多年高考的首次冲击,又向社会各界发出了一个新的信号——分数并非进入高校的唯一途径。

  高考是根最敏感的神经,它的丝毫波动必将对整个中小学教育产生巨大狂澜;同样,复旦、交大的首次“面试”必将推动中小学教育真正步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轨道,培养“答题机器”的时代即将过去。

  二、教育公平必将来临

  长期以来,重点高校近亲繁殖的情形愈演愈烈。河南省全省人口9700万,可上北大、清华两所名校每年仅有176人;而北京市人口才1600万,可上北大、清华两华的竟有851人;可见,河南考生上北大、清华的概率是北京考生上北大、清华的三十三分之一。同样,湖北考生上北大、清华的概率也仅为北京考生上二十五分之一。

  通过下列数字,我们对上述情形也许会更加明白一些:2005年,上海复旦大学招收本科生3400人,而上海本地生源就达63.1%;浙江大学招生3715人,而本地生源也占67.5%;中山大学本科招生7210人,而广东本地生源也占62.4%;

武汉大学湖北生源超过50%;南京大学江苏生源也占到40%……

  全国每年的考生以千万之多,而区区几所名牌大学又大多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招生属地化既影响了教育公平,又造成“高考移民”、不利于学术争鸣,从而使高校学术氛围降低、人才水平下降。

  值得庆幸的是,在众多有识之士的呼吁、关切下,一些高校长期一惯的做法有所改变:清华大学今年在京计划招生比去年减少22人,

北京大学本部比去年减少6人;中国政法大学在京招生计划比去年减少25人(降幅达13.51%),而法大投放到山东、河南、四川三省的计划共比去年增加62人(分别增加10.86%、10.96%和66.67%)。同样,北师大今年在四川招生为155人,而北京则为120人,显然,四川招生数超过北京本部。

  从北京重点大学的一升一降看,实现教育公平、避免近亲繁殖、优化人才结构、造就学术环境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