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儿童之恶其实是社会之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8日18:00 光明网
罗真如

  杖刑、滴蜡、溺水、活埋等以往只能在影视作品中才能见到的情景,如今却被贵州省清镇市五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花了七个小时,施展在一个年仅12岁的少年身上,最终导致这名少年含恨惨死。昨日,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在息烽法院开庭审理了这起惨案。(2006年5月11日《东方网》)

  从马加爵锤杀四名同学到安然连捅室友八十多刀,从重庆江津市两名14岁少年仅为
今后闯社会“练胆”竟上门杀死学弟衣柜藏尸到今天见诸本网的贵州清镇市五少年对一名12岁的同学施暴7小时,最后把他残忍活埋。这些让人震惊的事件,无一不让我们的教育在关注生命、珍惜生命和人性方面严重缺乏的致命缺点暴露无遗,让人们看到我们的教育在进行知识完善的时候忽略了人格完善,在培养人成才的时候疏忽了教育人成人。在笔者看来,某种意义上,成“人”比成“才”可能更重要,人性教育必须摆在教育的重要位置才对。

  人性教育是人类自由的摇篮。它既是塑造人类自身品格的必由之路,又是拯救人类道德沦丧的重要手段。它既激发个体生命对已知未知世界的认识,又丰富“人”的概念,从而促进人的自由、人的解放和人的完美。我国的祖先就把“养子使作善”作为教育的原义。明朝大儒王阳明也说过:“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教育之道,一方面是增加受教育者正确的知识经验,使其有正确的观念,良好的习惯,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使其人性向上;另一方面使受教育者利用所学造福社会和人类。

  中国古代有两位伟大人物——孟子和荀子,他们一个主张“性本善”,一个主张“性本恶”。但他们都非常看重后天教育对人性的影响。在孟子看来,“性因习染而成”,所以要教育,因为教育可以规范人的行为,保有人性的善,涵养浩然之气。在荀子看来,要拥有善的美德,就要进行后天的修身和教育。“见善,修然必以自存;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荀子谆谆教诲人们“学不可以已”要不断地学习,见贤思齐,积累小善,点点滴滴就会到达一种“积善成德,圣心备焉”的境界。在人性由恶到善的转化中,教师起着重要作用:“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

  其实,人性中既有人的动物本性的私利性、动物性,也有人类千万年进化的文明基因,也就是说人性中既有善,也有恶,天下没有纯善之人,也没有纯恶之辈。所以社会的文明进化,人性的美丽塑造,是教育的责任和功能。杜威说:“教育的根本之义,就是改变人类的本性。形成有异於原始本性的思维、情感、欲求、和信仰的种种新方式。”教育理应担当起教化的责任,培育人们心中善的种子,化掉人们心中恶的荆棘。使世界和谐有序。

  儿童之恶其实是社会之痛。当我们的社会少年残杀同辈的悲剧不时上演的时候,如其一味地指责人格尚未定型的孩子,到不如认真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如果五位少年在学校能够受到很好的人性教育,如果五位少年耳濡目染的不是充斥暴力和变态的影视作品,如果五位少年的父母能有“孟母三迁”的教子精神,恐怕就不会出现五对一无所不用其极活活折磨一个同龄人达7小时之久致其含恨死去的人间惨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