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血性之争,其实是一种道德苛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9日00:00 红网

  网名叫作“鄙视湖南人”的网民16日在红网论坛抛出一篇帖子《湖南人,你的血性狗吃了》,他说,湖南人本充满血性与“辣劲”。可是,最近几篇新闻使其开始鄙视湖南人,并认为湖南人血性殆尽。其举例说:湖北青年韦黎在长沙公交车上勇斗扒手,搏斗时无人相助;湖南媒体大肆报道的见义勇为典型高春娜与徐建涛,都不是湖南人。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向被认为“有血性”、“敢为天下先”的湖南人,忽然被人指着鼻子痛骂“冷血”、“血性被狗吃了”,那是个什么滋味?截至当晚10:51,此帖点击率已达10319次,创下红网建站以

来单篇帖子日点击率最高记录。该帖回帖也在一天之内达到176个。 (5月18日红网)

  先不说这位网民的帖子所举的例子能否代表湖南人,能否证明湖南人“血性”已失,仅从帖子对湖南人的责难,和这种带有强烈情绪化倾向的争论本身,显然就失之理性:在一个整体道德感没落,民族精神性式微的年代,要求某一区域或某一类型的族群保持优于他群的道德与精神特性,显然包含了一种强烈的道德苛求和道德相逼色彩。而这种苛求,正是源于对现实整体环境的失望与不满:见义不为的不止于湖南人,但人们不去苛求湖北人,东北人,河北人,河南人,而独独指向湖南人,就是对其精神特性有天然的信任感和认同感。一旦这种信任被打破,不满和指责就会爆发出来。而其背后,恰恰隐藏了整体道德环境的不乐观。可以说整体环境越不好,湖南人所要背负的道德责任就越大。

  其实,“血性”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精神概念,其成因有传统的,地域的因素,有历史和精神的传承,毋庸置疑的是,“血性”是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既然是优秀的,当然就有继承的必要。但在特殊历史阶段,受文明需要的制约,“血性”与现代文明并不能完美对接,因此,当今社会需要的更应是民族理性与共融性,而过于追求地域化色彩极强的“血性”,显然是一种传统情结的胶着,显然是狭隘的和反现代的。

  因此,我以为追问湖南人是否失去了“血性”并无意义,将某一区域的人逼入道德死角,对于提升全民族的道德层次又有什么促进作用?湖南人同其他地区的人所面临的问题并无二致:我们面临的是民族精神和道德的滑落,对此,所有中国人都应负起责任。湖南人可以有自己的传统和精神个性,其他地区人也可以有自己的个性,但我们当前最需要的是具有民族共通与共融性质的道德文化,这无疑是一种更先进,更具有包容性,远非“血性”所能定义的的道德文化。

  观点撞击:

稿源:红网 作者:司欣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