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首博新馆正式开张 500文物乔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9日01:55 新京报

  昨日为第29个国际博物馆日,北京20多家博物馆免费开放

  

首博新馆正式开张500文物乔迁

  首都博物馆工作人员向观众展示文物。首都博物馆供图

  

首博新馆正式开张500文物乔迁

  昨日,首都博物馆新馆,工作人员正在调整乾隆御制碑碑身的位置,乾隆御制碑将定居首博,当天首都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

  

首博新馆正式开张500文物乔迁

  昨日,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专家正在共同鉴定一幅书法作品。当天为国际博物馆日,6位专家为市民鉴定文物。

  本报讯 昨日是第29个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北京20多家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其他部分博物馆也举办了各种优惠活动。作为昨日活动的重头戏,北京市文物部门通过电视直播,向观众展示了500件珍贵文物乔迁首博新馆的过程。与此同时,首博新馆的镇馆之宝、重达40多吨的乾隆御制碑也在首博新馆竖立起来。

  今年活动的主题为“博物馆与青少年”,主会场设在首博新馆。昨日,已经试运行5个多月的首博新馆正式开馆,据介绍,新馆试运营期间,共接待观众40余万人次,日均接待观众2000余人,日客流高峰达7000余人。

  昨日,首都博物馆500件珍贵文物乔迁新馆的全过程也首次通过电视直播,展现在观众面前。据介绍,今年9月,首博旧馆———孔庙内的50000件文物将全部搬到现代化的新库房。首都博物馆文物保护部主任武俊玲介绍,首博旧馆库房分散在5个地方,多为古建和旧式平房改造的库房,防尘、防潮等文保条件亟待改善。而新馆的库房从根本上解决了文物安全及保护问题,新库房坚固安全、恒温恒湿、宽敞明亮,能让文物“高枕无忧”。据介绍,今后3年内,将有10余万件文物搬进首博新馆,目前的5处旧库房将腾空3处。

  为了让市民一起“过节”,昨日,北京市文物局通过央视《探索·发现》栏目,现场直播了这些重要活动。在直播文物乔迁的同时,还插播了智化寺京音乐演出、中小学生传统手工扎染及时装展示、学生模拟考古等活动。昨日,清华大学分会场也举办了“共有的文明———博物馆与青少年”主题宣传活动。

  昨日,北京市文物局邀请6位专家在北京古建博物馆为市民鉴宝。整个上午,几位老专家几乎连喝水都来不及,等待鉴定的市民更是在门外排起了长队。尽管鉴定的数量不少,但真品却是凤毛麟角。原首都博物馆馆长、瓷器类鉴定专家马希桂先生说,被鉴定的瓷器中有85%以上都是赝品,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单国强先生也称,市民拿来的字画中,真品只占两三成。

  现场1文物搬家 特警护驾

  一辆警车开道,一辆警车殿后,中间还有一辆消防车和一辆坐满特警的防暴车保驾,昨日11时20分,两辆满载12箱500件文物的封闭厢式货车从孔庙出发,前往首博新馆。这是从首博老库房运往首博新库房的第一个车队,未来3年,将有10余万件文物乔迁首博新馆。

  11时50分,车队抵达首博新馆地库入口。随后,装运文物的货车直接驶入电梯,这是首博在国内外博物馆界首次采用的10吨液压电梯,卡车和集装箱可乘坐电梯直接进出。经过一道“掌形生物识别锁”把守的大门,11时55分,货车驶入地库。12时,进入地库的第一箱文物开箱查验。

  随后,首都博物馆文物保护部主任武俊玲向观众展示了几件珍贵文物。武俊玲首先拿出的是一对大明成化黑舍里氏墓青花鸡缸杯,她介绍说,这是此次乔迁的文物中最小的一件。同时亮相的还有一件大明宣德青花瓷器,据介绍,这种瓷器全世界只有3件,估价超过2000万元。同时被展示的还有一幅齐白石的《芭蕉书屋》,该画画幅在8尺以上,是齐白石作品中难得的大幅作品,估价数千万元。

  据介绍,早在1个多月前,这些文物就开始装箱。武俊玲介绍,此次装箱的文物包括瓷器、字画、青铜器3大类。其中,瓷器和青铜器于昨日运往首博新馆。字画类文物因为要运往别处消毒,做防虫防霉的准备,因此,包装好后尚未运出。为确保文物运输安全,工作人员仔细测量了每件文物的尺寸,提前为它们量身定做了“囊匣”。昨日,央视《探索·发现》栏目直播了这批文物搬家的全过程。

  现场2百年风雨 御碑安家

  5名工作人员再一次系紧石碑身上的超粗尼龙带,以便让吊车在经纬仪的指挥下精确调整碑身位置。昨日下午2时,乾隆御制碑碑身安放接近尾声,这一曾记录北京城历史的国宝级巨型石碑重新矗立在首博新馆门前。

  乾隆御制堪称国宝

  这座汉白玉石碑分为碑身、碑帽、碑座三个部分,高6.7米,重40多吨,汉白玉石材保存非常完好。碑身上刻的是少见的乾隆正楷手书《皇都篇》、《帝都篇》,由满汉两种文字写成。《皇都篇》和《帝都篇》均出自乾隆之手,前者是一篇序,后者是一首诗,详尽描述了北京作为帝王之都的意义和价值,其中最重要的则是表达了乾隆皇帝“在德不在险”和“居安思危”的治国思想,堪称国宝级文物。

  史料显示,该碑于1915至1919年间被移至先农坛,“大跃进”期间被人为推倒,之后由于“文革”期间的种种工程,该碑各个部件被陆续埋入地下。2004年被重新发现后一直保存在先农坛,4天前才被运到首博新馆。

  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副经理徐雄鹰介绍,工作人员从四天前的夜里开始把石碑从先农坛往首都博物馆门前广场运送,分两个晚上运完。运抵后,石碑就放置在首都博物馆广场,派专人看护。

  “石碑的碑身、碑帽和碑座都用毡子包好,再用木枋在第二层加强保护,第三层是1厘米多厚的胶皮包裹。”徐雄鹰说,吊装使用的是宽约20厘米的尼龙带,因为尼龙比较光滑,可以减轻对石碑的磨损。此外,吊装石碑使用的吊车吊重达到65吨。

  在安装碑座之前,工作人员已经打好水泥基础,类似地基。水泥基座周围配有预埋铁,这是将来安放玻璃罩子时加固用的。

  徐雄鹰说,每次吊装前,都要经过经纬仪的测量寻找最平衡的位置,碑身与碑座之间用石榫相连,如果还有缝隙,则用薄厚不一的生铁片垫平,“生铁片耐腐蚀,不易生锈”。

  工人立碑慢中求准

  昨天中午11时35分,吊车拉起横放在地上的碑身,四名工人分别拉住两根粗大的绳子,碑身缓缓直立(工人拉绳子是为了使碑身稳定)。

  11时40分,碑身在距离地面80度的角度,两名工人搬起木枋,放在碑身直立时要触及的地面,并在木枋上加了3层胶皮。11时43分,吊车将碑身吊离地面大约30多厘米的空间,尼龙带被拉紧,发出“咔咔”的声音。11时45分,碑身被垂直放在两个30厘米高的木枋上。这是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12时30分,碑身又被吊车缓缓吊起,四名工人依然向斜下方拉住绳子。当碑身吊起到碑座的正上方,经纬仪测量摆放位置后,吊车将碑身放在碑座上,工人将尼龙绳加紧,开始细微调整碑身的位置。

  直到下午2时,碑身还没有最后确定位置。

  工作人员介绍,全部装完要大约3-4天的时间。整个石碑立好后,将用玻璃罩子笼罩全身。这种特制玻璃罩上有盖子,只在上下两处保留通风处,此举是为了避免石碑遭受风雨特别是酸雨的侵蚀。据了解,为石碑选用的玻璃不仅强度大,用锤子都砸不碎,而且还能防紫外线。

  ■提示

  首博新馆开放门票定价30元

  昨日,首都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门票价格确定为30元。

  正式开放后,首博新馆的展陈内容基本不变,门票价格则由试运营期间的20元上调到30元。

  每周二,首博新馆还将集中免费接待两类特殊观众:一是本市中小学生、职高和中专学生团体,以及普通高校在校生团体,但需要提前办理团体免票预约手续,并凭个人证件和当日团体预约号参观,每20名学生免1名随队教师;二是本市60岁以上老年人,也可提前办理免票预约手续,凭当日预约号和本人老年证参观。

  另外,离休人员、残疾人、文博系统工作人员凭有效证件,1.2米以下儿童在有成人陪伴的前提下均可享受全年免票。老年人、中小学生和普通高校在校生、教师、现役军人凭本人有效证件,全年可享受半价优惠。

  采写:本报记者蒋彦鑫 王荟 王佳琳

  摄影:本报记者薛珺 王申 郭铁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