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花二军:带领乡亲们掘“穷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9日03:04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董伟

  一个村党支部书记干得了啥?花二军用13年回答了这个问题。

  13年前,26岁的花二军走马上任郑州市金水区柳林镇马头岗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马头岗,荒滩多于良田,亩产不过三百,全村人的日子紧紧巴巴,连电费都交不起。家里是
茅草屋,家外是野草地。花二军看了心里不是滋味:我要带领乡亲们掘“穷根”。

  13年后,年届不惑的村官花二军又多了一个“董事长”的新头衔,而黄河故道上的马头岗也换了新模样——368栋二层楼花园别墅,1.5亿元工农业产值,7008元人均年纯收入。马头岗的老少爷们儿过上了好日子,开始觉得“生活有了奔头”。

  马头岗,昔日黄河边上的“北大荒”,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花二军说,一要靠国家的政策,二要靠群众的智慧,三要选一条自己的路。

  上任之初,花二军就同村委一班人琢磨:走老路还得受穷,得有点新招儿才行。经过讨论,他们提出了“村南果套粮、村北挖鱼塘、村东建暖房、旧貌换新装”的统一规划。

  然而,规划好定,执行起来却难。当时,缺资金、缺技术、缺设备,老百姓也不买账。咋办?花二军来了个身先士卒,他带着全村的党员干部在三九天里挖鱼塘,找资金埋头苦干。一冬一春后,占地987亩、拥有110个鱼塘的大型水产养殖基地建成。第一年养鱼收入就达126万元。不久,产值达600万元。马头岗的村民逐渐对花二军另眼相看。

  随后,村委又主持建成了日光温室55座,种植果树1.5万株,当年就供应城市新鲜蔬菜、水果30多万斤,收入近40万元。有了积蓄,村集体说话就硬朗,干事儿也麻利。架高压线,修柏油路,马头岗人尝到了最初的甜头。“久违的笑容,开始跳动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我们村两委一班人也深深地体会到:只要你真心为老百姓好,老百姓会永远记着你!永远跟你走!”花二军说。

  1996年,花二军发现,菜、鱼、肉等副食品生产市场存在巨大需求。于是,他在村民的支持下,筹资148万元,成立了北方饲料公司,当年就回款1000万元。后来,村里又买了运送鲜鱼的车辆,成立了运销公司,专门向省内外运销鲜活鱼,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渔业经济增长链。再后来,在马头岗村建的厂子就更多了:饲料加工厂、植物油厂、起重设备厂、热风炉厂……马头岗村率先走上了“以工带农、以工促农”的致富路子,形成了富有马头岗特色的“分阶段、链条式”的产业发展战略。

  不过,新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产权越来越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老大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马头岗村两委班子决定,对集体企业进行改制,由原来的村委全资改为由村委控股、村民自愿入股的股份制公司,使过去土里刨食的乡亲们,能够月月领工资、年年分红利。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到河南考察,他在考察了马头岗后,说:“从这里,我看到了中国农村的希望和亿万农民的美好前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