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规划管理之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9日04:00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自2003年,成都的规划管理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变化。统筹推进“三个集中”,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变了,从“拍脑袋定了”到严格按规划办事;变了,从分散的小厂到管理规范的“大工业园区”;变了,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到生活、生产、生态功能配套的集中居住区……“城乡一盘棋”统筹发展的科学规划,使我市打破了城乡分治的二元格局,初步实现“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的变革,并在编制、实施、监督方面取得全面突破,从此有了一个高水平的“指挥家”,引领着成都演奏出一曲曲推进城乡一体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听乐章。

  观念之变

  统筹城乡“百年大计”

  “没想到,现在成都市连一个镇、一个农民集中居住区都规划得‘巴巴适适’的。”直到今天,家住成都市锦翠南路1号的“老成都”钟连生先生一说起去年8月在成都会展中心看的“成都市城乡一体化规划展”,仍旧眉飞色舞。“这两年成都变化又大又快,去年我在报上看到在搞规划展,就专门去看,想看下成都市还会咋变。一看才晓得这里面学问大,市区的骨架要拉开,各个区(市)县各有各的‘牌’,有的是休闲度假基地,有的是会展科研新城……还有重点镇,咋建设发展啥产业农民咋就业,都清清楚楚的。”钟先生边比划边说。“作为普通市民,我觉得成都的发展是‘胸有成竹’的,对我们城市的变化充满了信心!”

  过去成都市只有城市规划,而没有农村规划。有的乡镇自己做了规划,也只是简单的建设规划。农村规划的空白,意味着城乡分治,意味着农村资源的闲置或浪费。而如今,从中心城、县城到重点镇乃至部分中心村,都有了系统的规划。在成都市规划局,记者见到了部分重点镇规划。任意翻开重点镇新都区石板滩镇的规划文册,总体一、产业发展规划、用地布局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社会事业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20余项规划将该镇近至2010年,远至2020年的发展蓝图勾勒得细致明晰。

  目前,成都市的规划管理领域已从中心城区的598平方公里扩大到市域的12390平方公里,而且在12390平方公里范围内统一使用一个规划坐标体系,改变了城乡分割,各自为政的状况。市域、都市区、县城、建制镇、村的五级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已基本建立,从单一的城市规划转变为了城乡一体化的规划。

  记者手记

  从无到有,从“城市”到“城乡”,规划观念的变革透出的是发展理念上从“重城市、轻农村“到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重大变革。科学规划是科学发展的基础,科学的规划好比轨道,让通往幸福生活的城市列车顺利地疾驰前进。

  意识之变

  “三个集中”不到位规划审不过

  2004年底,重点小城镇规划修编完成。审查组在对此进行审查时,首先是看“三个集中”原则,是否在规划中得以科学体现。同时,在教育、卫生、交通等公共事业上,是否让城乡居民能共享城市文明的成果。

  在审查中,重点镇龙泉驿区西河镇的规划被要求修改。修改的原因之一是该镇在规划中规划了工业用地,而按照”三个集中”的要求,这个区域的工业应向龙泉驿区的工业集中发展区集中,西河镇若要发展工业,势必形成新的分散,造成资源的浪费。最终,西河镇修改了规划,不再规划工业用地。

  2005年,成都市在全国率先编制中心城区非城市建设用地“三个集中”、全市农村地区“三个集中”建设规划。规划至少包括了三个层次:一是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并依据当地资源、环境、人文确定发展方向;二是建设规划,在农民集中居住点的规划上体现农民“大集中”;三是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要长期、通盘考虑,以此推动城市社会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推行相邻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从规划上避免“小而全”的重复建设。

  记者手记

  推动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工作部署,包括很多具体的工作要求,从根本上讲,都要通过规划去体现出来。所以,“三个集中”这个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必须首先在规划中体现出来,才能引领成都走出一条保护生态环境,有效利用资源的集约发展之路,走出一条城乡同发展、共繁荣之路。

  水平之变

  频添成都“风景”

  当一个个著名规划专家被请来,当规划融入了“历史”“文化”,当许多新“景点”登报征名……我们看到了成都对高水平规划的追求。在两年前,平乐古镇还仅仅是一个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古旧小镇,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都很不完善。2004年初,平乐古镇请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成都市规划设计院等科研院所的规划设计高手,查资料、走街巷、穿山谷,古镇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发展规划。规划确立了古镇的发展定位:着力挖掘古镇的历史文化内涵,发展特色旅游,建成“旅游文化古镇”!按照这一思路,平乐由两名副镇长专职主抓集镇规划、旅游开发和集镇建设,规划图纸一天天变成了游人眼中的“成都新景点”,当地群众的腰包也鼓了。

  邛崃羊安镇请来了四川农大的专家为农业发展规划献计献策,请来西南交大的专家为城镇建设出点子……工业园区规划、农业发展规划、就业规划、城镇建设规划等相继出炉。在高质量规划的指引下,羊安镇立刻甩开膀子干了起来。镇领导记者:“羊安镇被确定为优先发展重点镇,面对这样的机遇,任意而为是对羊安的明天、对羊安的老百姓不负责。所以,我们请专家、花时间反复研究规划,就是想让规划的起点尽量高一些,在细节上更周到些,这样按规划办事带来的效益就会更大一些。”

  记者手记

  成都各地不缺资源,各有各的特色。关键是如何在错位发展中认准优势,深挖潜力,并通过规划把“潜力”变为“亮点”。请专家、下功夫,一个好的规划也体现了干部的工作作风和水平,对“龙头”的“挑剔”和“费心”,实则是以对历史、对群众的高度负责。这样编制出来的规划质量才能更高,依照这样的规划进行的建设,才会为成都增添更多亮丽的风景。

  效果之变

  农民笑称“安逸”

  蜿蜒的江安河畔,一座以花木和生态旅游闻名的小镇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目光,这就是温江区万春镇。今年7月,优先发展重点镇温江区万春镇的卫星社区44岁的农民彭福田将与卫星社区、红星社区和五里村、七里村的3800名农民一道,搬进该镇的农民集中居住区“花乡民居”。一说起将要到来的乔迁,彭福田的眼睛笑成了一条缝:“这个小区安逸哦,水、电、气、光纤、电话样样都有,还有两路公交车直接开‘拢’。小区里卫生站、商店啊啥子都有。”

  彭福田所说的“安逸”,主要指的是该小区的基础设施的高起点规划。花乡民居的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全部与温江城区实现了对接。社区规划有社区组织机构、警务工作室、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便民放心店、文体活动所,公交站点、垃圾集中清运中转站等,将与主体建筑同步建成,而不是像过去,在规划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其配套设施,投入使用再“缺啥修啥”,不仅给住户造成不便,也破坏了整个小区的风貌。

  同时,“花乡民居”项目在规划上对农民的就业也作了有效的考虑。选址上,与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毗邻,与“国色天乡”隔河相望,并将3.6万平方米的商业股权用房规划在了商业氛围较好的位置,便于实现与其毗邻的四川电院7000余名师生常年消费、国色天乡花卉

迪斯尼每年100余万游客消费群体的对接。目前正在统一规划引进一批品牌餐饮企业。第三产业做大做强了,农民就近就业也就有了保障。同时,借助国色天乡、花木龙头企业等项目,培训花工和花木经纪人,也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渠道。目前,花乡民居已安置的1050户3800人中,有劳动能力者1903人,其中1712人已实现就业,就业率达90%。

  记者手记

  “三个集中”的“大”规划让城乡的发展空间得到优化配置并增值,有效的产业支撑规划有利于解决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高起点的基础设施规划让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以规划的全覆盖带动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科学规划的牵引力再次得到显现。

  记者 钟蓓 李祥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