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个必须正确认识的重要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9日05:00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一论坚定不移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进一步增强全市干部群众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坚定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思想问题,就是要正确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系。

  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部分同志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系,究竟是对立还是统一产生了疑问。尤其是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5句话、20字具体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理解上,一些观点认为,中央搞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还是立足农村本身,城乡一体化战略不符合中央精神,思想过于超前,脱离实际,方向出现偏差,需要作出重大调整。

  发出这些声音的同志只是看到了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效果的要求,而忽视了中央是在对新的历史条件进行科学分析、判断后,作出这一重大部署的,在指导思想上已经和以往部署农村工作有了很大不同。

  5句话、20字方针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但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终极目标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村容村貌等的一般性改变。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但在“二元分治”的旧体制下,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也解决了不少问题,积累了宝贵经验,但现在“三农”问题却日益突出,城乡差距不断被拉大。事实证明,忽视城乡联系,沿用就“三农”抓“三农”或就城市抓城市的老方子抓药,显然不可能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预期目标。而推进城乡一体化三年多来,我们在全市范围实施了城乡规划的一体化、城乡产业布局的一体化、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和城乡政策制度设计的一体化。从实施情况看,各方面都收到了很好的成效,我市农村面貌正发生快速而根本的变化,城乡人民收入差距在逐年缩小。农业产业发展缓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坚冰正在被打破。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新农村建设必须全面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我市的推进城乡一体化走的是一条城乡相融、三产互动的新路,遵循的正是城乡统筹的科学发展观念,用城市发展带动农村发展,把城市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让农民更多地参与经济建设、分享发展成果,通过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最终实现城乡同繁荣、共发展的良好局面。

  人类历史的发展演进告诉我们,城市化是大势所趋。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城市化,是要通过推进城市化进程,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促使更多的人由从事较低效率的农业劳动转变为从事较高效率的第二、第三产业劳动,由传统的、保守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积极的、富于开拓进取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低消费群体转变为高消费群体,从而带动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温家宝总理曾经强调,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我们推进的城镇化,是能够带动农村发展的城镇化;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农村。该如何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推进城镇化或者说城市化是顺应发展规律的大方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而新农村建设是发展进程中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工作。我们三年多的实践充分证明,离开推进城乡一体化,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已经初步形成的城乡同繁荣、共发展的良好局面,也就不可能最终解决好我市的“三农”问题。

  指导思想一致,推进方向一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战略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我市的生动实践,是我们按照中央要求,结合成都实际作出的、符合自身科学发展要求的正确决策。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理解和深刻认识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这样的一个基本认识和判断。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