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百年沧桑一馆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9日06:11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2005年以来,北京的安徽会馆的保护开发成了社会各界的热门话题。安徽省企业联合会已经和北京的宣武区政府达成了共同修复利用安徽会馆的意向。据媒体报道,安徽方面已成立了“修复北京安徽会馆联络处”,并着手制定修复规划,计划筹资7000万元投入全部开发利用。北京宣武区也将该项目列入对外招商引资工程。能否实现当年承诺:在2008年奥运前建成投入使用?最近,在对会馆旧址的考察后,我们的期盼更加热切了。

  翻开北京悠久深厚的会馆历史画卷,最耀眼的那幅便是位于北京宣武区西琉璃厂后孙公园胡同的安徽会馆。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由皖籍的清廷重臣李鸿章兄弟率领,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功成名就”的淮军集团与满清贵族及其他派系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他们迫切要求加强内部团结,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军事实力,便由李氏兄弟倡议牵头,淮军诸将领共同捐资白银三万五千两,建成一座规模宏大的徽派建筑风格的安徽会馆。

  与众多其它会馆相比,安徽会馆凝聚乡情、扶危济困的功能相对淡化,但它规模宏大、功能齐全,堪称京城各省会馆之冠。它有三路四进九套一园,楼堂廊阁亭台池山一应俱全,总面积达9000多平方米,比当时颇有影响力的湖广会馆还要大三倍。由于会馆捐建者大多数是高层军政要员,建成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它一直是淮军将领的聚会、议事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实际上是一个半地下的“军事俱乐部”。

  安徽会馆在近现代文化史上亦有光彩一笔。四大徽班进京,曾立足于此。

京剧鼻祖程长庚多次在此登台献艺,《长生殿》的锣鼓在此久响不绝。近代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万国公报》由此处诞生。皖籍小说家张恨水当年只身来京,淹留会馆。十年后,熟悉的会馆生活成了他一些著名小说如《啼笑因缘》等的场景。

  沧桑多变,今昔迥然,百年后的安徽会馆虽然早已不见昔日的富丽和轩昂,但尘封的记忆已被开启。1984年,安徽会馆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对象,修缮工程于1999年启动,首期投入200万启动资金,目前,会馆里戏楼等古建筑抢救工程基本结束,但它们仍陷于民居的重重包围的“囹圄”之中。

  为弘扬安徽厚重的人文历史文化,促进安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安徽与国际国内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为旅居外地皖籍人创造一个联谊沟通、

维权援助、咨询服务、休闲娱乐的融和环境,这些年来,京皖双方对安徽会馆的进一步开发利用达成一定共识:

  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在外貌上恢复会馆昔日风采,在功能上要适应今天的时代要求。既要融合琉璃厂的浓郁的文化氛围,更要依靠琉璃厂的文化品牌、借势生财。古建筑在保温、通风、采光、节能和容纳量上距离现代建筑差距太大。应对少部分具有代表意义的古建筑按原样修复,使其具有经典文物展示的效果;对大部分的需要在今后的经营中使用的设施,则吸收古建筑的一些典型风格元素,而主要按现代的建筑工艺和材料建造,适当提升建筑高度和面积。既降低维修成本,又提高土地容积率和建筑的利用率。

  组建正规开发公司。以餐饮、娱乐和商贸等综合服务为主营。在充分保证文物安全前提下,通过综合服务获得利润,实现企业发展。要建立和健全“同乡会”、“商会”的组织形式,使其充分发挥自律、自助的社会作用,打造新徽商形象。

  安徽人文历史悠久,

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会馆是其最佳的演绎舞台之一。可通过包括亭台楼阁在内的会馆建筑,营造浓郁的徽派文化氛围,还可设立文物、艺术和民俗等展馆,举行安徽地方戏曲、民歌、技艺绝活表演等,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安徽。

  旅京皖籍人员是个庞大群体。他们身在异乡艰辛创业,为安徽经济发展倾注了心血。会馆要力争成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春来茶馆”,实现与各地驻京办事机构的功能互补,为这个群体作好各方面服务,包括创业咨询代理、权益维护、信息和劳务中介、扶危济困等,既是会馆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商机的服务市场。

  目前北京的各地会馆中少数遗址已经或正在得到修缮和利用,但尚无一处能从弘扬会馆文化的高度上来提升开发品位。安徽会馆从它的规模和历史来看,具有华夏会馆文化的代表性,应把它作为一个研究基地,配备必要的设施,收集展示相关的资料,为海内外各门类专家学者提供一个鲜活的研究标本和学术交流的平台。这样既可以提升会馆的文化品位,吸引更多探询和关注的目光,也是潜在的经济效益。

  安徽会馆的开发利用功在当代,惠及子孙,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环境效益,更有经济效益。时间就是机遇,时间就是金钱,相信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新会馆能够展示在世人面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